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6篇
  免费   14篇
教育   1845篇
科学研究   6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8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255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1.
22.
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多以校企合作为前提,让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以"学徒"身份走向岗位。学徒制培养模式让学生将知识与实务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就业能力。但这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并针对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与配合,制定严格的实习生和企业幼教的筛选制度等措施,为培养有真才实学、具备专业实用技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24.
从政策逻辑、产业逻辑、实践逻辑、教育逻辑四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体现,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是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存在诸多困境:顶层设计不完善,校企合作不深入,“双师型”教学团队力量薄弱,教学改革比较滞后以及评价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推进路径为: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新生态,提升“双师型”教师整体水平,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5.
青年学徒制是美国为缓解青年就业压力、解决社会问题而采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在成功打破学校与企业间壁垒的同时,将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相整合,保障了学徒在完成青年学徒制项目的同时获取"双证书"。探究美国青年学徒制的兴起背景,并把握其内涵及运行机制,对于我们正确审视美国青年学徒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1月23—30日,由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家具商会联合举办的温州家具学院首届成果汇报展在我院隆重举行,我院38位学生的60余件作品接受了社会各界的检阅。温州家具学院是我院开展教育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温州家具学院于2013年11月成立,由国内著名的温籍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朱小杰担任院长,全面实行小班化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课程以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实践课为主要形式,师傅加强指导,围绕三大技能构建(3+2)证书考核体系,旨在培养有品德、有技艺、有思想、身体健康的手艺人或工程师。学生在为期三年的学制中只学习三本书:一是朱小杰自编的《家具设计基础》,从中学会动手;二是老子的  相似文献   
27.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尝试,采用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协作的双导师制,学生同时具备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度,提升人才培养的效能。  相似文献   
28.
基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实际成功经验研究,通过理论探讨和典型案例实证分析,总结和提炼可为各级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的路径,破解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的突出现实问题,依托产业学院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29.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给轨道交通类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形式,被作为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解决行业企业人才短缺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30.
学徒制由来已久,瑞典的学徒制教育总体上遵循着由国家教育系统及职业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框架进行发展,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学徒项目,学生学习的核心都在于目标、指导和实践训练这三个方面。分析这三个核心要素是如何影响学生在工作场所的学习进程后,得出对我国学徒制教育的启示:加强校企合作;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内容;制定工作环境学习框架,树立课程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