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1篇
教育   474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化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讨论了审美化思想政治教学的原则及其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审美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32.
诗歌的审美特质适宜作为现代人个性、情感的涵养和智力培育的材料.相应地,现代诗歌教学必然要改变过去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采取新的审美化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33.
要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因素,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化,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艺术形式,增加课堂乐趣;挖掘文章审美特性,提升阅读兴趣;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朗读、讨论和表演等,使教学形式游戏化,寓教于玩,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34.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发现了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审美情调,在她笔下,衣食住行等具体物象,因为人们的细心经营有了优雅的味道,日常生活的韵致也因怀旧的感伤而变得浓郁。在日常物象世界之上,作者又对日常生活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生存品质、生活哲学都进行了审美化的书写。  相似文献   
35.
巫雅洪 《考试周刊》2011,(47):56-57
文章的主题"犹帅也",如人之"灵魂",文章的材料犹如人之"血肉",而文章的结构似人之"骨骼"。失去"健壮坚实""分布科学"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也就无处寄托。要健全"骨骼",就必须讲究结构技法,讲究结构技法,就必须善于构思。文章的构思就是对储存在头脑中的材料作进一步的分解、选择、扩充、延展和组装,使之有序化、凝聚化、最优化和审美化,而这种分解和组装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  相似文献   
36.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通识课的审美化教学应成为大学通识课教育的一个有机构成。本文以《边城》审美化教学的课堂设计为例,从巧妙导课美、精彩授课美、教学高潮美、结课艺术美四个文学传输美的环节来揭示高校文学审美化教学的美感及其课堂操作的可行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37.
庄晓松 《化学教与学》2015,(2):19-21,44
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教学因素的审美转化以及对学生进行化学美欣赏的引导等方面探索初中化学教学中"审美化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38.
审美化教学体现出形象性、愉悦性、和谐性、感染性等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外在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没有审美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应通过审美化教学设计,使品德课教学方法体现出多样美、形象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39.
杨艳 《科教文汇》2014,(34):35-36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课实施审美化教学,要求政治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做到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40.
顾新红 《阅读》2014,(36):47-48
<正>品德教学审美化研究非常有现实意义,审美化教学设计是教学审美化的基础。美的目标,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是审美化教学实施的主要途径。一次课题研究活动中,有位教师执教了《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课堂上,教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美的教室,并展现美中不足之处,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去珍惜现有的美,从而把教室变得更美。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所追求的审美课堂,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而留给学生的"美"也不应该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让"美"触及学生的心灵,让我们课堂的教学内容、形式、过程在师生的互动中生成学生的心灵美、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