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尼·雅·丹尼列夫斯基(Н.Я.Данилевский)是俄国19世纪下半叶的文化思想家,他提出的"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为比较文明论的形成和文明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并奠定了基础,在俄国内部和欧洲学术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誉为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先驱.他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和提倡文化多样性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为21世纪历史学和文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2.
英语方位倒装句推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独地利用句法范畴内的格理论,词汇层面的动词的非宾格性,语用层面的焦点理论只能对英语方位倒装现象作出部分解释;因此只有将句法、词汇和语用三结合起来,才能对这种特殊句式的推导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3.
英语存现句在语义上表示某处存在、出现或消失某人(物)。传统语法中英语存现句的there是无意义的成分或NP词缀(affix),但是它应该是句子的形式主语,即称虚主语(expletive)。它在主语位置上的出现只是为了满足句子必须有主语的需要。而存现句中非宾格动词后的逻辑主语应当由无定指称名词词组充当,但也可接纳有定指称名词组(包括专有名词)作逻辑主语。  相似文献   
34.
李伟 《高教论坛》2011,(12):126-129
汉语动宾结构句的误译不仅有自他动词的使用问题,与汉语宾语的识别率也有很大关系,即带有哪些宾语的汉语动宾结构与日语的动宾结构相对应。汉语属于孤立语,在动宾结构上没有表示动词和宾语这一语义关系的形式标准;日语属于黏着语,动词和宾语这一语义关系用宾格助词「を」表示。通过把汉语的无形态标识与日语的有形态标识结合起来,找出汉语动宾结构与日语宾格助词「を」的对应关系,从而提高汉语动宾结构句翻译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5.
余越  王海运 《青年记者》2012,(33):27-28
城市形象与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宗教等资源的中心。德国学者斯宾格勒认为:"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第二代优秀人类,是擅长建造城市的动物。这就是世界史的实际标准,这个标准不同于人类史的标准;世界史  相似文献   
36.
深层语义关系与表层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焦点,本文以汉语的非宾格动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对立现象及其深层成因,并结合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就非宾格动词的界定问题讨论了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式,最后本文尝试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带地点的存现句不能作为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式。  相似文献   
37.
丹尼列夫斯基(Danilevsky)与斯宾格勒(Spengler)均为现代思想巨匠,前者曾以振聋发聩的《俄罗斯与欧洲》轰动俄罗斯,但却不为西方社会所知;后者则因洋洋大观的《西方的没落》饮誉西方学界。两者虽同为“文化形态史观”之代表人物,其思想观点大同小异,但命运迥然。因此,将两者加以比较,对于史学研究本身是大有裨益之事。  相似文献   
38.
向江 《初中生辅导》2013,(Z1):69-70
学生在使用人称代词的用法时,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记住人称代词的用法,特作如下歌诀。人称代词分两格,三种人称主宾格;主格句中作主语,位居句首请牢记;宾语用的是宾格,紧跟动介后边行;人称代词也有数,单数复数莫用错。  相似文献   
39.
文章从句法、语义两个层面,对汉语中形容词做谓语现象进行探究,讨论形容词性谓词的非宾格性,认为汉语形容词性谓词可把表示性质、状态描述的归于非作格,将表示存现、变化、致使的看作是非宾格。  相似文献   
40.
当代人类将走向何处? 试看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醉心于成为“核武器俱乐部”中的一员,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正在向人类展现大地母亲无情的一面,愈演愈烈的不同文化、宗教、种族和民族之间的冲突触目惊心,倒退、贫困和战争看起来将成为本世纪的核心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