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3篇
  免费   1篇
教育   1079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43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15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贾政对宝玉大打出手。之所以如此,按照传统研究者的观点,贾政是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宝玉则是一个封建叛逆。贾政不能容忍宝玉的离经叛道,因而欲除之而后快。但令人有些费解的是,在痛责宝玉的过程中,怒不可遏的贾政本应很解气、很痛快,可为什么却一次次流泪呢?这纵横的老泪又说明了什么呢?我们具体看一看贾政的这三次流泪。第一次流泪是在痛打宝玉之前。忠顺王府长史官的突然造访使贾政又惊又惧,贾环的借机进谗更是火上浇油,一下引爆了贾政心中的怒火。  相似文献   
932.
把秦至清的中国定性为“封建社会”,是近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流行说,此说被认定为唯物史观的论断,似乎不容置疑。然而,我们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论着却会发现:唯物史观创始人反对滥用“封建”概念,不仅从未将前近代中国、印度称作“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933.
934.
12世纪以后,中国的炼丹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转化为炼金术。欧洲的封建统治者在宫廷和教堂里升起炉火,驱使炼金术士日夜守候在火炉边,为他们炼制黄金。在此期间,德国汉堡有一个炼金术士叫汉尼格·布兰德,他也许从陈尿的颜色是黄的这一现象出发,幻想尿中一定会有黄金,他抱着炼  相似文献   
935.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通过对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的深刻解剖,描绘出一幅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和丑恶的真实画卷,表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以其中国式悲剧的典型,构成了极致的美感,赢得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36.
本文论述了先秦文化形态的三个阶段及其继承与变革的运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了贵族阶层智者哲人们理性精神觉醒的端倪,最终引发了先秦诸子理性精神的崛起,完成了中国古代传统封建文化的奠基。  相似文献   
937.
多味情辞     
情辞,不论发之于言语、文章、诗歌,都应该是甜味的.但由于封建文化的间阻,却让我们品尝到五味杂陈的情辞.这就像南方某些腌渍的干果一样,倒更耐人咀嚼了.我们分披如下:  相似文献   
938.
【单元导读】《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在这种形势下,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亚洲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斗争还在继续,但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人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坚持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为中国革命进人新阶段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39.
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历经了大半个世纪,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至今仍以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进步性和艺术感染力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上,面对世纪之交的青年学生,要让他们去体验积淀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给主人公造成的悲哀与苦难,的确太难也太沉重了。一方面,作为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历经的沧桑并彻底地去否定不合情理的过去,勇敢地面对  相似文献   
940.
刘万福 《历史学习》2003,(11):16-16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是,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清谈”的方式,绝大多数属于口谈。而就口谈而言,又有几种方式。一是两人对谈,即所谓主客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