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1篇
教育   582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7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美国著名的中国古诗词及典籍翻译家欣顿深入中国山水诗的精神内核,从深层生态学视角诠释山水诗的生态智慧,力图展现山水诗的文化内涵与生态文化价值,从而实现其所声称的“文化翻译”。本论文以欣顿的李白译诗为个案研究,从形象学的视角探讨欣顿为李白山水诗建构的生态诗形象及其文本呈现,对山水诗的形象变异进行语境化分析,以剖析欣顿的文化翻译动机。欣顿的文化翻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形象重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2.
王维终生信奉佛教,奉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田园山水诗的创作,使他的诗歌中不仅有纯粹的佛理说教诗,还有大量的融合佛理的禅趣诗.  相似文献   
23.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南宋著名学者高似孙受道教的影响极为明显,这不仅体现在其人生经历上,也体现在其作品中。高似孙山水诗创作深受道教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寄情山水,隐逸山林,以消解内心的苦闷;二、表现手法飘逸浪漫,大胆夸张;三、多次或直接或间接地引用道教词汇,对神仙世界进行勾勒描绘。  相似文献   
24.
诗僧帛道猷以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创作不含玄理的山水诗,这在东晋诗坛一枝独秀。他创作的成功与般若学的兴盛以及他超脱尘俗的生活态度有关。他的山水诗是诗学从“体道”走向“体物”的先驱,其诗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为后人称颂,成为诗家典范。帛道猷余韵波及后世,历千载而不衰。  相似文献   
25.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典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然、气象万千,却十之七八离不开”借景抒情”。简言之,抒写田园、寄情山水,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26.
谢朓一生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永明与宣城两个最主要的时期。永明时期谢朓处于西邸文学集团之中,创作了大量咏物诗,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由此而形成的"咏物"思维也对其后期的山水诗创作产生很大影响:谢朓山水诗的选材偏好与写作手法都与咏物诗有着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默察静物、擅取常景、细写微态三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诗人的审美意识也完成了相对于文学潮流来说的逆向延伸。  相似文献   
27.
尽管在时间上看,玄言诗、山水诗的出现及兴盛有先有后,实则两者内在的"自然"精神是一致的。玄言诗乃是用诗体的形式去体认自然,而山水诗则在描写山水景致中散怀自然。  相似文献   
28.
孔令玉 《语文天地》2015,(10):24-25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文,而且精通绘画,娴于音乐,擅长琵琶。本来,不同门类的艺术都有彼此相通之处,王维作为大诗人、大画家和著名的音乐家,以诗人的文学造诣、画家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去感受大千世界,敏锐地捕捉自然界不同品类的美,从而使他的山水诗具有形象美、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和意境美。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正揭示了王维山水诗富有绘画美的基本特征,具体表  相似文献   
29.
以王维山水诗的具体诗作为文本,借于审美范畴,阐述、分析王维山水诗篇创作的审美特点,挖掘展现王维山水诗创作上的超功利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30.
宋晖 《湖南教育》2015,(2):35-36
所谓章法,就是写作构思的条理与法度。就像今人写议论文常有引论、本论、结论的套路一样,古诗的章法通常是起承转合。比如语文必修(三)里杜甫的《登高》一诗,首联"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均为登高所见,这是"起",即扣题起笔,表达方式大多有规律可循,这里是概述,列举景物;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承",承接起笔进行拓展,方式是具体描写;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转",由实转虚,由景到人,是叙说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