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60篇
  免费   11篇
教育   19198篇
科学研究   360篇
各国文化   336篇
体育   242篇
综合类   550篇
文化理论   158篇
信息传播   62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316篇
  2015年   550篇
  2014年   1461篇
  2013年   1308篇
  2012年   1555篇
  2011年   2165篇
  2010年   1847篇
  2009年   1742篇
  2008年   1788篇
  2007年   1066篇
  2006年   962篇
  2005年   808篇
  2004年   987篇
  2003年   871篇
  2002年   800篇
  2001年   711篇
  2000年   519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真正的雪花     
晓来凭雪还流丹,真骨临风岂惧寒。弄影方知百卉老,当窗更喜一枝繁。何须得意随春尽,尚有余香逐日干。留得乾坤正气在,遍开华夏众人欢。  相似文献   
202.
一、优化朗读训练 上好诗歌课,对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但有的诗歌让学生充分体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歌是需要多读的,古代诗歌、现代诗,特别是抒情诗,尤其需要多读,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诗歌总是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或全班齐读等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富有感情地朗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枯燥,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读得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203.
形象思维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包括意象、联想、想象等基本形式。结合新课标、新教材“突出真实情境下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形象思维启发我们“诗画转换,走近意境”“联结生活,迁移情感”“穿越时空,对话诗人”三种诗歌学习情境的创设途径。  相似文献   
204.
荣飞  国宁 《广西教育》2014,(33):F0004-F0004
今天是您的节日 我亲爱的老师 我在葳蕤的南国 用春潮般蓬勃的爱 连同心底的祝福 献给您  相似文献   
20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强调诗歌"叙事性"的年代。诗学理论上对"叙事性"的界定,一直呈现为一个开放、流动的阐释状态。如果,它最初的发生有其限制当代诗歌抒情传统中空泛的情感、奥晦的思想和过于阔大的主题——一种"策略性"的意义的话,那么,它在不停地吸收新的质素过程中,则更多地转向对于诗歌技艺与技巧的探索和历练。与"叙事性"含义有关的是众多诗人对"日常性"与"现时性"的提倡。"日常性""现时性"因远离宏大抒情主题而与时代社会生活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使诗人的个体生命与个人精神空间在诗的叙事性中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06.
月儿     
深深浅浅.明明暗暗 游云是睡莲唱给你的歌吗 你隐隐的微笑时 幼芽欣赏你的 透明,纯真,温柔  相似文献   
207.
月光下     
闫璠 《当代职校生》2011,(11):43-43
月光下,有辽阔的玉米地 有不眠的虫子在低鸣 稻草人面带笑容地 张望着进村的路  相似文献   
208.
《学周刊C版》2017,(13):164-165
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不能有效的达到效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普及,利用多媒体学习诗歌,更能挖掘诗歌中的涵韵,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而且,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诸多媒体的展现,可使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诗意,更有利于诗歌内涵的展示。  相似文献   
209.
盛唐边塞诗歌是盛唐文学积极进取精神的唯一承担者,它的繁荣在于边塞诗人的入边、游边和使边,其外敛的意识是儒家"兼济天下"胸怀的完美演绎。盛唐边塞诗更能反映、体现出"盛唐气象"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10.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离不开其特定的文化渊源,诗歌也不例外。如果不把诗歌作品放到它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去研究,就不可能真正挖掘出它的内在意义。通过对英美诗歌与中国诗歌文化渊源的对比来加深对两种不同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的促进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