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孔子孝亲思想旨在从解决家庭内部伦理关系入手“匡时救世”,以达到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小忠 《天中学刊》1999,14(6):73-80
“因文生事”是金圣叹小说创作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其意义在于明确了小说创作的虚构特征。在阐述这一命题时,金圣叹的哲学思辨力既使他的理论闪烁出智慧的光辉,又使他的理论受到明显的局限。他以佛家的“因缘生法”来解释现象世界,亦用它来解释“因文生事”过程中出现的多种艺术现象。与“因缘生法”相适应的还有“动心而为”———“设身处地”、“格物”———“忠恕”等一系列理论命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小说中的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13.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第四》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忠恕”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而非两个并列的概念。其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所谓“肯定表述”都非孔子原有之意。“忠恕”与“仁”、“圣”等概念有密切的联系,与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忠恕”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人的共同情感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5.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佚名 《出版参考》2009,(7):39-39
长线风筝 郭忠恕是北宋初年的大画家,他才华过人,恃才傲物,常以怪异的方式发泄不满。一天,一位有钱人向他求画。这个有钱人了解郭忠恕的脾气,用好酒招待他,顺从他的爱好聊天,待郭忠恕兴致来时,才说出求画的意思,并拿出一匹素绢,想让郭忠恕画一幅一匹长的长卷。  相似文献   
17.
儒家忠恕的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其关键是一"推"字。就其深层意涵而言,忠恕不仅是一种"尽己而推"的道德思维,而且也是一种"因忠而恕"的道德信仰。同时,忠恕更体现为一种宽容的道德态度、推己及人以爱人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境界。如此阐释,不仅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儒家忠恕的深刻涵义,而且对于理解忠恕之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资源性支持作用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忠恕之道"本是先秦儒家人际交往行为之圭臬,但经后世朱熹等儒家学者的注疏递嬗而意涵不彰。朱熹更是站在理学的高度,分别从天地、圣人、学者的层面,运用"理一分殊"范式,从本体论,体用论,对"忠恕之道"进行了建构。这种建构缩小了"忠恕之道"的内涵与外延,且与基督教的"黄金定律"相比,在传播意义上,缺乏经典表述。其实,先秦儒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二者,紧密结合,是对"忠恕之道"的经典阐释。  相似文献   
19.
孔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恢复混乱的社会秩序,孔子创建了以仁为核心,包括忠恕之道、孝、宽、惠等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对于为官者的人格塑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对行政人格塑造的角度凝练出"仁"、"忠恕"两个范畴,"仁"的思想有利于官员抵御社会上种种"不仁"的现象,从"忠恕之道"中官员可以学习到责任以及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20.
让我们回到孔门师生那次对话的现场:老师孔丘对学生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只用了一个"唯"字作回应,以示明了儒学的理论关键。这神奇的瞬间被记载在《论语》的《里仁》篇中,颇易使人联想起释迦牟尼开禅宗之脉而心法予摩诃迦叶之际,迦叶以会心之笑应答佛陀的默示,而曾子则在面对师兄弟的询问之时,以明示的方式阐释了老师的"一贯之道",即"忠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