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327篇
科学研究   15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当代独生子性别角色的软性化现象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发展的双性化趋势已是必然,然而在儿童双性化人格塑造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男女儿童的异性人格过度现象,其中男孩的女性人格过度现象称为软性化。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当代独生予的健康成长,对于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类现象及其对策的研究相当紧迫。  相似文献   
82.
大量的研究证明双性化是最有利于心理适应的性别角色类型,而我国传统的"男外女内"的性别角色意识严重影响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观念教育,是一种有关性别角色价值观的教育。隐性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隐蔽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以及高校性别教育现状等决定了隐性教育在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学校环境建设、教师示范作用、学生活动参与及教材建设等四个维度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83.
采用儿童性别概念认知调查问卷与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儿童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发展状况,以便提出有针对性教育策略。结果发现,四~六岁儿童性别同一性认知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六岁儿童性别稳定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四岁、五岁儿童,但后者性别稳定性认知水平差异不显著;性别恒常性认知水平年龄差异均显著,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四、五、六岁组。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学前儿童中已分布,四岁儿童女性化与双性化的比例均在30%左右,五岁儿童双性化比例达到74.32%的峰值,六岁儿童双性化比例逐渐下降为54.65%;男性化比例有所偏低,最高的出现在四岁组20.28%。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类型发展状况均表现出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特征分化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84.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像男性一样,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在日本仍然有很多的专业主妇。本文对日本社会产生专业主妇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而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85.
电视媒介作为学前儿童的“重要伙伴”,陪伴着学前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极容易认同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从而影响自身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究,电视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有积极的影响,但也有明显的刻板的消极的影响,应在性别角色设置、特征定位、家庭和社会观念熏陶等方面采取有利于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86.
了解师范生的性别角色类捌和职业兴趣特点以及性别角色类型对职业兴趣的影响,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兴趣测验法对150名被试考进行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性别角色类型依次是:双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和男性化;(2)职业兴趣类型依次为:社会型、艺术型、研究型、企业型、常规型和现实型;(3)不同性别类型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取向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断地改变其性度取向,促进双性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7.
本文随机抽取了S中学初中、高中六个年级462名学生,就中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呈现应然的中学生的性别世界和实然的中学生两性互动情形,提出中学生性别角色观念的社会化机制:学习强化是性别社会化的起点、社会性别定位是性别社会化的"模具"、媒介稳定是性别社会化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88.
本项研究基于性别角色理论,通过设计故事与被试访谈方法,探讨3-6岁儿童对性别角色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认知发展问题。借鉴Crick(1996)研究范式,采用2(攻击者性别:男/女)×2(受攻击者性别:男/女)被试内设计的访谈故事材料;以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105名3.5岁儿童)和35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6岁)共140人为被试。研究发现:3-6岁儿童能自发凭借特定性别角色信息系统推论出关系攻击与躯体攻击;3-6岁儿童对攻击性与性别关系的认识存在着年龄与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9.
李雪凝 《新闻世界》2010,(8):208-209
青少年生活在大众媒介构建的信息环境中,他们每天通过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等媒介认识社会。一些媒介炒作"伪娘"现象,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对这种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并从政府、大众媒介以及青少年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0.
当前,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化现象,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将性别角色教育纳入视野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学校中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材中的性别偏见、教师性别比例结构失调等因素,均不利于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作为同一性认同危机的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模糊化现象,需要学校教育不断进行理念上的更新,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特征,结合校本课程的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全方位开发,从而实现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