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9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近读褚树荣先生的一段话,如同找到了知音:”语文教学是如何败坏的7那些朴素而符合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做法是从什么时候起被我们抛弃的7……”(《语文学习》2012年第9期)想想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早已习惯了“讲”、”练”、“再讲”,“再练”的机械模式。学生“练”到麻木,教师“讲”到冷血,难怪有学生发出“语文已死”的绝望之声。每每这样,我会感到悲哀,会出离愤怒,可是悲哀、愤怒之后,又只能妥协,随波逐流。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才会躲进文字里,喘息,或者自嘲:我咋活得不像个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52.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是穆时英都市文学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创作于1932年,收在1932年出版的《公墓》中。这篇小说以上海这个大都市为背景,叙述了五个不同身份的人在都市生活中产生的精神恐慌和危机,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53.
王安忆《长恨歌》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的<长恨歌>文学性有余而思想性不足,其作品的灵魂至少有三大遗憾:对人生的不完美的过分描摹陷入了残缺主义;时过去生活的无限缅怀造成一种宿命的怀旧情结;对小市民生活的积极肯定又因为价值的缺席而堕为一种活命哲学.作品给人的不是生命的美丽而是忧伤,不是行动的力量而是原地踏步踏的忍耐,不是死去的壮烈而是活着的悲哀.这篇小说真正令人悲哀之处正在于:它写出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活着的悲哀,但又没有引领读者思考这悲哀之所在!  相似文献   
54.
尴尬的寻找     
《寻找英雄》是一篇描写尴尬的幽默小说。英雄。本应是在生活中自然诞生的。然而。今天,我们却要去寻找,谁说这不是我们时代的滑稽与悲哀?首先不用看章内容。单是这标题,便自有几分尴尬在其中。  相似文献   
55.
莎菲是受“五四”革命影响而觉醒的新女性。她深刻地感受到个人存在的意义,义无反顾地追求“人”的权利与“人”的爱情;然而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下,这却成了一种悖论。这是一种觉醒的痛苦而非快乐。莎菲“女性”性别的自我发现,让她对男性中心进行了大胆的讽刺与戏弄,虽然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是这种牺牲式的觉醒却实在地充当了先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杨芳 《现代语文》2007,(8):98-98
“女权主义当今在西方多元文化中发挥出渗透性活力,它与各种变革现实的运动都有一定联系,但又有自身独立性,除了介入各种女权运动,同时从事文化批判,攻击男性文化传统,试图分析妇女的从属地位的形成原因来提高妇女对自身和现实的认识,把她们首先从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婚姻爱情是妇女解放的关键,但在婚姻爱情中女人如果经济上不能实现独立,养活自己,那么她很难实现最终的平等解放,  相似文献   
57.
曾经一谈及作教学,我总想用“老牛拉破车”一言以概之,至于个中多少辛酸、万千感慨,恐怕非语同行难以理解。学生怕写,老师怕改,这是何等的悲哀,何等的无奈!至于作教学的“效益”,不用说,谁都清楚。  相似文献   
58.
《透明的红萝卜》是当代实力派作家莫言的成名作,作家运用巧妙而高超的艺术手法,尤其是运用特殊的表现视角和感觉化的描写手法,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9.
穆旦是一位有着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现代派诗人。穆旦的诗作大多都很贴近现实、关注当下。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诗人穆旦看到中华民族在一方荒凉与凄清的现实里痛苦地挣扎求生,他为这个民族的生存现状深感悲哀与焦虑,为民族的未来走向深感忧郁与迷惘,因此,在穆旦的诗作里常常透出浓厚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0.
张爱玲小说中的爱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均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病态的社会文明使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情”成为人世间渴望而不可求的“奇迹”。读张爱玲的小说,联系小说作者的情感经历,令人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