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9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主题贯穿始终,先后形成了七次高潮:先秦、汉末建安、南北朝、中晚唐至五代、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乾嘉之际。悲怨之所以与文学之发展密不可分,是因为它由人类的基本情感和人们所受的深重苦难所决定的。一流的作家作品莫不与悲怨有关。中国古代悲怨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古代文学。从历史的视角看,通过中国古代文人参与形成的悲怨洪流,汹涌澎湃,始终左右着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并在事实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内驱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近乎永恒的文学母题,为治中国文学史者所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92.
对于《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慕",苏教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均未作注。多数古文选注和译注文本将其释为"爱慕""思慕",实属不当。也有学者将"慕"之早期义项"啼哭"视为此处含义,实则不然。"慕"在此的真正含义应为"悲哀""悲伤",这个义项倒确实是由"啼哭"义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93.
有"牧歌"称号的<边城>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作品从容舒缓的叙述语调,明净澄澈的语言,所展示的宁静淳朴的茶峒小城,善良美好的小城人民,都似乎在展示"牧歌"情结.然而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讲到:"<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潜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诚然,<边城>不纯是一支不食人间烟火的牧歌,寂寞和悲哀是小说抹不去的底色.  相似文献   
94.
常作印 《师道》2007,(3):16-17
说句实话,作为教师我,最怕听的是师德报告。因为每次报告听完,没有自豪,只有悲哀。为台上的“优秀教师”悲哀!更为我们这个群体悲哀!他们催人泪下的报告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相似文献   
95.
周勇 《上海教育》2013,(13):58-60
近些年,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教育",不少课程及教育专家都在提倡"儿童学"。新近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把"儿童学"列为教师必须掌握的新"教育专业知识"。虽然目前还无法看清楚,为了让学生获得"理解""尊重"乃至"快乐",提倡者将会以什么样的"儿童学"训练教师,但当前的提倡与政策推动倒是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末以来教育界兴起的诸多时断时续或不了了之的"儿童学"运动。  相似文献   
96.
刘禹锡与柳宗元,年龄相近,遭遇相似,一长寿,一短命。因家庭出身等客观状况不同,导致对左迁命运的不同心理感受,影响其身体健康及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97.
沈从文所表现的是一个原始氏族遗风与封建宗法关系并存的湘西社会,是一个古老传统正在急剧损失、崩溃的湘西社会。面对生命的美丽与哀愁,沈从文在理想和现实的双重世界中徘徊。因此他的作品里洋溢着人性美的光环,而在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时,又表现出对边城人民历史命运悲剧的沉重叹息,为他们置身悲剧命运中却不知悲剧为何物的麻木灵魂感到心痛。  相似文献   
98.
2009年第1期《宁夏教育》上刊登的《这是教育者的悲哀吗》一文,作者确实写出了一个十分普遍的典型教育案例。正如任菊莲的点评,“优秀”学生有意冷落刚离任的教师是《一种值得反思的“痛”》,“非常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9.
真情贴吧     
谭娴月: 认识你是我的荣幸,谢谢你一直在我伤心时陪伴着我,虽然你我现在不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角落。但是,我依然会把你当成我最好的朋友,你知道吗?你不在我身边的日子我真的一点都不快乐,我非常孤单。  相似文献   
100.
涂国文 《语文新圃》2009,(12):12-14
高擎“文学教育”的大纛 文学被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放逐,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和耻辱。文学被放逐的悲哀有目共睹;文学若继续被放逐,教育的耻辱将赓续不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