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51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小小的我     
正2014年4月9日晴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男孩,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今在县城读书。我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眼睛小。和别人说话时总像是闭着眼睛似的,母亲还经常说我:"你看你,一笑就没眼了,以后要少笑。"为此我非常懊恼。一次,我私下偷偷地给母亲商量:"俺妈,你哪天带我到街上  相似文献   
103.
钟嵘的《诗品》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将123位诗人分别分定品级。在上品和中品的诗人中,钟嵘多处采用“怨”来作评,其中对曹植、班婕妤和郭泰机可分别定义为“雅怨”、“清怨”和“孤怨”。  相似文献   
104.
自古诗人与酒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酒又往往成为诗人借以消愁之物。李白一语道破酒与诗人的深层关系:"举杯销愁愁更愁。"千古以来的诗人,有谁不是如此呢?千古愁情,难以遣怀,唯酒与文,可买诗人一时解脱一时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杜甫不醉,哪怕是暂时的烂醉如泥,放浪形骸,他都不能。即使"百壶且试开怀抱"(《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即使杜甫下决心要大醉一场:"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  相似文献   
105.
【译诗】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没有下雨,芭蕉也会因秋风发出沙沙的凄凉的声响。别人都说晚凉时的天气最好,但明月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于是我害怕登上高楼。  相似文献   
106.
李慈铭在近代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的《越缦堂日记》一直被研究者重视。其实,他的诗、词、文亦佳,但学界对此关注较少。本文以《霞川花隐词》的"愁"为切入点,来对他的词作进行分析。首先对"愁"的类型加以分析,其次从"愁"的表现艺术手法,即深厚的语言表现功力、美人香草之旨、真情注入词中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7.
中西传统悲剧意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的现世性和道德化倾向 ,使中国悲剧侧重表达现实怨愤 ,悲剧冲突多围绕人性善恶 ,展示善良无辜者的遭难蒙冤 ;西方文化的超现实精神和认知理性的发达 ,使西方悲剧较多人生苦难的终极追问 ,体现形而上本体之思 ,悲剧冲突多表现知的痛苦困窘。中国悲剧注重哀怨委婉的抒情 ,并以“大团圆”给观众以心理满足的抚慰 ;西方悲剧追求悲壮庄严 ,使观众在振奋震惊中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108.
评唐人咏王昭君的诗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昭君的事迹,是唐人咏史诗集中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题材的继承性之外,更主要的是王昭君这一形象在封建时代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她集悲、怨、壮诸多情感于一身,既能引发诗人们对怀才不遇的同感,也符合了他们偏爱悲怨主题的口吻。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以费尔默框架语义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框架网络(FrameNet)中感情框架识别方法,对比分析了许渊冲译《宋词三百首》中情感框架词“愁”的英译策略。研究表明,宋词中情感框架词“愁”的英译策略包括框架保留、框架部分转移和框架重构三种。其中,采用框架部分转移策略较多,而采用框架保留和框架重构策略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10.
高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其中古诗文占了一定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投入的精力也较多。"愁情"是古诗文中的一大特色,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往往承载着古代诗人、文人的乡愁、离愁、忧国忧民等愁情。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探讨了如何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与感悟其中的愁情,探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