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51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高三语文考试复习中,诗歌鉴赏是学生一大难点。造成学生诗歌鉴赏答题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难以理解诗意。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首先就要关注诗歌的标题。很多学生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没有标题意识。实际上,标题中包含很多有效信息,比如《咏素蝶诗》这个标题,"素蝶"说明这首诗以"素蝶"为写作对象,而以具体的物象为写作对象的诗歌往往都是咏物诗,前面的"咏"则进一步确认此诗的体裁是咏  相似文献   
22.
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郑愁予作为见证并且经历了台湾历史悲剧的现代派诗人,抒写乡愁自然成为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乡愁始终是郑愁予诗歌中不灭的精魂。它不仅指地理空间的乡愁,更是一种文化的、时间的乡愁。  相似文献   
23.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从春秋到晚清,我国诗歌史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咏雪诗句,它们组成了一幅绵长的雪的瑰丽画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采薇》中的名句,它融情于景,用纷纷扬扬的大雪映衬归来士兵的黯  相似文献   
24.
独倚兰舟的你凝望大雁纷飞,却盼不回自己天天心系的信件;轻解罗裳的你形单影只,月满上西楼,这秋霜凉了你的身,也冰了你的心。此时的荷塘只剩残叶败花,此时的你仅留满心惆怅。于是你吟诵:"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  相似文献   
25.
茅于美词作于二十世纪的中国,由于其生活阅历和情感阅历的不断丰富,其词也呈现逐渐变化的趋势。茅于美300多首词作从她17岁到64岁,把词人大半生颠簸流离中的心境一一说来,几乎算得上她的自传了。尤其她的早期词,写得芳菲凄妍,幽微悱恻,情感内涵丰富饱满。本文专论述其愁情。  相似文献   
26.
前人据<左传>晋文公"乘轩者三百人"之说以为<候人>刺曹共公远君子近小人.然晋文公流亡过楚时,楚成王已引<候人>诗句,故此诗与"乘轩"之文无干.闻一多据民俗学方法以为刺女淫奔,多所启迪.虹蜕乃原始生殖崇拜对象,至<诗经>时演为婚姻非礼之征,<鄘风·蝃(虫东)>即其例;而<候人>的讽刺对象乃悔婚男子,其悔婚行为亦属违礼之例.<候人>一诗主要抒发了对悔婚男子的怨怒和对"季女"被弃的哀怜.  相似文献   
27.
《秋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属写景抒情叙事为一体纤巧之作。本文将愈陛云、袁行霈、臧克家、施蛰存等名家对这首诗的赏析进行了比较分析,笔者从诗歌的逻辑性、诗意世界与诗歌鉴赏中破除定势思维等方面对《秋夕》的赏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8.
诗歌鉴赏在高中教学中的难度是众所周知的。学生读不懂诗,继而做题无处着手,导致高考诗歌鉴赏的得分率一直处于偏低状态。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鉴别阅读法应该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通读”是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读《玉阶怨》、《怨词》、《行宫》三首宫怨小诗,文本资源得到整合,审美视阈得以拓展,不仅开掘了每一个文本的文化、艺术蕴蓄,并且揭示了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捕捉到文本丰富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审美的信息,获得良好的文学鉴赏效果。  相似文献   
30.
<正>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妙用修辞手法更会使诗词的表达效果出神入化,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从而使整首诗词形神兼具,文采飞扬。"愁"本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然而中国古诗词中的"愁"却写得具体可感,深刻动人。究其原因,是诗人将抽象的、不易为读者所把握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绪——"愁"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或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