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6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5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郭永彩 《考试周刊》2014,(54):125-126
文章介绍了什么是思维导图,并以《戊戌变法》单元复习为例,让学生动手制作思维导图,指出了学生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思维导图在知识整合、体系构建上的妙用。  相似文献   
12.
钱斌 《浙江档案》2007,(9):54-56
蔡元培(1868.1-1940.3),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补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编修。1894年中日战争后,开始有意识接触西学并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主张教育救国。1898年戊戌变法,因同情维新志士谭嗣同,弃官南下,年底任绍郡中西学堂监督,倡导新  相似文献   
13.
戊戌维新运动加速了中国社会变革,报纸广告受维新运动影响,突破旧制有了现代报刊广告雏形。在维新思想触动下,中国报刊广告随着报业发展而不断丰富,维新时期也成为中国近代报纸广告业发展的启动阶段。  相似文献   
14.
戊戌变法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主干知识,必修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和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戊戌变法”均有涉及,前者侧重维新思想内容,后者侧重戊戌变法经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康、梁变法理论比较系统,为什么变法却如此短命?  相似文献   
15.
光绪皇帝是清末的一位有所作为的开明皇帝。如果没有光绪的锐志更张 ,推行变法 ,就没有戊戌年间的“百日维新”,因而评价光绪必须与戊戌变法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梁启超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但是,百日维新期间变法法令最大的缺陷却是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对此,人们大多将其原因归结为光绪帝不愿使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最主要的还在于康有为变法思想、策略的变化:即由倡导民权变法演变为君权变法。1888年12月10日,康有为利用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第一次上书光绪,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由国子监祭酒盛昱转交翁同騄,恳请代递,遭拒绝,康有为十分沮丧,“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历史教学,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很容易混淆两者之间的一些概念,有必要将这两次运动放在一起讲,这样就可以减少知识点,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可以突出时代的特点,使历史线索更加清晰、简明.  相似文献   
18.
大家都知道“戊戌六君子”是指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下令处死的维新派六个主要参与者:杨深秀(1849-1898)、杨锐(1857-1898)、刘光第(1859-1898)、谭嗣同(1865—1898)、林旭(1875-1898)、康广仁(1867—1898)。  相似文献   
19.
张杰 《现代出版》2011,(3):65-66
我校出版社即将出版张元济(菊生)先生的年谱长编,闻之欣忭。 一百多年前,张先生因参与戊戌变法,被处“革职永不叙用”,李鸿章将他推荐给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创办人盛宣怀,蛊宣怀非但没有把他视作清延罪臣,反之却委以译书院主事一职。从1899年到1902年任职期间,他主持出版了严复译《原富》等一批国外学术书籍,为我国萌芽时期的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教学参考用书,他主持的译书院也成为中国高等学校附设出版机构之嚆矢。  相似文献   
20.
邱丽娟  欧阳莎 《大观周刊》2011,(15):250-250
本文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于联系,认为维新派与洋务派没有积怨和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却引为同路人。另一方面,对两运动提出了新的看法,重点分析了二者对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