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213篇
科学研究   249篇
各国文化   83篇
体育   109篇
综合类   244篇
文化理论   34篇
信息传播   80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466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478篇
  2011年   528篇
  2010年   516篇
  2009年   508篇
  2008年   621篇
  2007年   553篇
  2006年   395篇
  2005年   366篇
  2004年   348篇
  2003年   349篇
  2002年   310篇
  2001年   279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长篇小说<地债>时间上有大跨度,事件上有连续性,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新中国土地关系的变迁,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农村人物形象.但大跨度和连续性的内容压缩在30万字的篇幅内,不免有局促之感.几个主要"反面人物"的处理,亦有可推敲之处.作品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之内,还可以写得更开放些.  相似文献   
92.
从批判与反思的视角看当前学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对一所学校实现成功的管理,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索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校长应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观,坚持教师作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有利于实现学校的目标,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93.
亚历山大东征结束了东地中海地区的一个历史时代,打破了东西方的政治界限,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汇,由此形成了一种具有多元化和世界性的希腊化文明。它突破了城邦的狭隘性,体现出一种具有现实主义的文化精神,形成了一体化的世界倾向。  相似文献   
94.
一美学之门:从主体开始所谓审美活动的主体基础,也就是说,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使一种不同干自然界的动植物生存方式,同时也不同于人类其他生存实践活动的审美活动在逻辑上成为可能?一旦把主体基础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还意味着我们的美学考察将抛开客体从主体开始。而为什么要从主体开始?这也就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一个前提问题。  相似文献   
95.
96.
叔本华和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分别代表着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开端与传统理性主义的完成。因此 ,理解他们的批判对于理解西方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
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界正在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实施开放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初探索到了贯彻开放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8.
为“杂家”代表作。问题在于 ,主编者吕氏不能不有自己主见 ,他不可能对各家等量齐观 ,一视同仁。那样做 ,也不符合编书通规。那么 ,他的主见是什么 ?大体言之 ,他虽以综合各家为象 ,但书的主体思想则是杂揉儒道两家 ,纠正法家。《吕氏春秋》在秦都城咸阳公布之时 ,正是吕不韦借此书纠正秦国实施的法家国策之日。吕和赢政的斗争 ,实为权力 ,但工具则是治国理念之分歧。秦王要借法家思想霸天下 ,一海内 ;吕则要借儒道纠其偏 ,夺其权。宋人高似孙《子略》指出 :“始皇不好士 ,不韦则徕英茂 ,聚豪 ,簪履充庭 ,至以千计。始皇甚恶书也 ,不韦乃…  相似文献   
99.
通过蒋子龙与谈歌现实主义小说世界的比较,进一步揭示二位作家的创作旨越,性格相异的艺术形象,不尽相同的风格及两种语言,两种观念,所反衬的时代变迁和作家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0.
孙昌松 《现代语文》2006,(10):55-56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1922年创作了长诗《荒原》,通过人类失去自然生殖力来表现西方社会的腐朽、荒凉与死气沉沉,反映了西方整整一代人的幻灭与绝望。荒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类心灵的枯竭,表现人们对世界的深刻绝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鲁迅虽然没有生活在“一战”后的西方社会,但作为一位化巨人和思想家,他通过对人类悲剧命运的观照,特别是对危机四伏、凄凉惨败的荒原般的中国社会的透视,鲁迅用自己的精神痛苦铸造出中国的荒原意象——铁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