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63篇
综合类   2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通过立体摄像方法,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成功和失败试举动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看出,对同一运动员尽管成功和失败抓过程中,杠铃重心都达到相同的最大高度,然而杠铃重心和人体重心的相对垂直距离是不一样的失败试举过程中,运动员没有获得足够的垂直支撑空间,在极限负荷情况下当然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支撑力量,造成失败。  相似文献   
62.
数字图像技术在女子举重技术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举重运动的迅速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差距逐步缩小,技术的正确合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根据生物力学的原理,对我省女子举重队某队员的抓举动作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杠铃重心的轨迹及速度;肩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角度变化。发现该队员存在下蹲到上举阶段,杠铃偏向支撑面前部;发力瞬间,关节伸展不充分;上举的锁肩提肘动作太小。数字图像技术对于举重项目的技术诊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3.
在举重运动中,抓举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总成绩的名次;而抓举技术中的支撑动作如果完成的不理想。就有可能导致试举失败。本文主要谈一下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此项练习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4.
钟成灿 《成才之路》2010,(18):58-59
世界举重运动在近二十年发展极为迅速,训练项目更为集中,抓、挺举技术发展飞跃,级别也几次改变,纪录成绩不断更新。随着举重成绩的突飞猛进,训练体系越来越系统,训练方法越来越科学化,举重训练逐渐发展到不仅仅只是在专项上孤立下工夫,而是努力挖掘各方面潜力,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65.
要提高举重的支撑能力,必须遵循举重项目的基本原则,这是发挥和提高运动成绩的根本保证。提高抓举支撑能力的保证是掌握正确的抓举技术动作。按照区别对待原则进行训练,注重力量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按照静力学和生物力学原理科学训练,从而达到提高抓举支撑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6.
根据抓举与抓支撑练习在前后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动作幅度、速度、力值等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认为抓支撑练习的训练作用主要表现在垂直方向促进撑铃能力上,而在前后方向训练抵抗倾倒力矩以及调节杠铃重心能力方面显得较弱。首次提出利用影像测量数据中足尖和足跟在前后方向的位置曲线围成的区域与人/杠重心曲线的关系来量化分析评价撑铃过程中前后方向的稳定状况。  相似文献   
67.
运用三维运动学研究方法,对参加2019年亚洲举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资格赛的我国男子举重67kg公斤级优秀运动员谌利军与冯吕栋抓举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提铃准备阶段,冯吕栋身体姿势更符合抓举中“近”的技术要求;总体上,冯吕栋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谌利军,谌利军发力和惯性上升及接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冯吕栋。谌利军抓举过程中主要存在伸膝提铃阶段髋关节打开过早,引膝提铃阶段膝关节回屈角度小以及整个抓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左右偏移量过大的问题;冯吕栋主要存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两心”前后距离过大,杠铃相对于运动员水平运动幅度大,垂直运动幅度小以及接铃过程中杠铃下落距离长,下降速度过快的问题。建议谌利军加强膝关节主要屈伸肌群的力量训练以及进行身体左右侧力量平衡的评估;冯吕栋应掌握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正确的用力方向,并改善接铃节奏。  相似文献   
68.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参加2005年全国第十届体育运动会举重比赛的运动员石智勇的抓举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提铃过程中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平均加速度超过2 m/s2,体现了优异的爆发力和出色的提铃技术;引膝阶段的技术与常规引膝技术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该阶段用时很短,膝关节角度也几乎没产生变化,通过对膝关节的制动充分发挥了腰背部肌肉力量,使抓举时杠铃最高加速度的值出现在引膝阶段而非发力阶段,这是最体现石智勇抓举技术特点的地方;抓举发力阶段,身体用力协调,各关节角度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抓举下蹲支撑阶段技术动作堪称完美,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回落距离仅为13.6 cm,人体重心向下的平均加速度为11.2 m/s2,两项均属于世界顶级选手的技术指标;在起立阶很好地利用了杠铃的弹性势能,与杠铃同步起立,同时人杠重心间距仅为0.002 m,确保了起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9.
主要特征点数据在抓举技术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抓举技术中的“近”、“快”、“低”、“准”技术原则,以及提铃“发力”、“下砸力”等特征是分析评价抓举技术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对人、杠重心等主要特征点数据的分析,探讨其量化途径,以及简便易行的测量和分析方法,希望能为抓举技术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2003年全国少年女子举重锦标赛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琴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5):74-74,77
采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比赛的概况、特点、运动员的技术指标、比赛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试举成功率较低,南方中小级别占优势,北方大级别占优势。据此,提出了转变训练观念和进行系统训练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