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走向繁荣富强矫健的步伐,迎来了自己35周年的生日。这35年是很不平凡的岁月。它经历了语文教学拨乱反正到大大小小的各种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积极参与了这些历史的进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衷心地向它祝贺,向辛勤办刊的同志们表示敬意!  相似文献   
82.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我国拨乱反正、开创新时期的关键时刻,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对南通的直接关怀和指导,给南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页己载入南通史册。当时我担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如今我依据查阅到的有关史料和点滴回忆,草就此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83.
冯之浚 《留学生》2010,(9):41-41
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拨乱反正,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从此中国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今天,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形势.我们应该强调.绿色发展是大道理。这个大道理即说明,绿色发展是硬道理、软道理、巧道理。  相似文献   
84.
拨乱反正”、“反封建”是1979年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这主要得益于1978年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该年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反右”运动和“文革”期间制造的大量冤假错案得到“改正”,“民主”、“科学”、“法治”等“五四”话语被重新提起.文学艺术创作得此风气之先,走出“冬眠”状态,开始步入了复兴之路.“五四”新文学传统得到了有限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85.
回顾与展望:档案法治3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拨乱反正之后的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而在国家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和快速发展中,法治始终是一面高扬的旗帜。档案法治也始终处于国家法治进程之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颁布。这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专门的档案法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86.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上拨乱反正,探索改革开放;经济上农村包产到户,城镇自由市场方兴未艾,党的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市民生活日益改善,文化娱乐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87.
试论高考制度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77年小平同志提出恢复高考,至今已有20多年了。回顾2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我们明显地感到了高考制度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巨大影响。它推动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时代  相似文献   
88.
75年来,丁玲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创作,而震惊了30年代的坛,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获奖而驰誉国际苑。可是在“反右’,风暴的浪涛里.丁玲竟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为令人齿寒的“复仇女神”,从而湮没了24年。新时期丁玲复出后,丁玲研究才从恶梦中惊醒过来.将丁玲研究由“拨乱反正”而逐步走向深入;1986年丁玲逝世后,研究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聚焦点上,去告别死去的丁玲,同时又去寻觅还活着的丁玲,让丁玲创作的“生命力”要在“承受过去.向着未来”的时代浪涛里,闪烁艺术美的火花。  相似文献   
89.
拔乱反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反思历史、改正错误、探索与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过程。无产阶级政党只有从胜利与失败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不断反省自己,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相似文献   
90.
大家都很熟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鉴于很多数学定理都有逆定理,于是学生们只要看见条件中出现高线、中线、角平分线中的某两条重合,就用三线合一来说明要解决的问题,以致发生思维混乱,讲不清道理,为此我想何不干脆探讨“三线合一”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呢?为学生澄清根源,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