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95篇
科学研究   366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55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一、研究目标 1.教育目标:提高幼儿素质.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构建环境教育途径:强化办园特色。2.课程目标:着力以“环境教育”作为园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挖掘教育资源.建构并开发以“环境教育”为内容的园本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标准、系列教材及实施途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82.
拉拉糊     
张炎冰 《钓鱼》2011,(14):25-25
拉饵的奥秘是“骨元粉”,即小麦蛋白纤维。它三一种保水剂,农业上与种子一起用于播种,起吸收t壤水分的作用,干旱时又能将吸收的水分释放出彩。用于鱼饵主要是利用它吸水后形成的胶质状纤隹,将松散的饵微粒粘结起来。然而骨元粉形成纤维舌一入水粘结力就降低了,随着饵微粒的脱落最后成了颗粒状的胶质残留。  相似文献   
83.
通过不同的实验处理,寻求山油2号在山南地区正常气候、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适宜的高产栽培管理密度方案,为广大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提供科学的最佳播种量、播种密度依据。  相似文献   
84.
本文阐述了扦插育苗的特乩及影响因素,介绍了扦插技术措施,包括插床土壤、插床规划、床土铺设、插条的剪取与处理、扦插、遮荫网适时使用等,并论术了扦插管理与移栽过关键词:科学扦插育苗发展造林苗木苗圃是遣椿绿化苗木的生产基地,为追林绿化提供大量的造林苗木,只有抓好苗圃建设,才能为造林绿化提供大量的优质苗木。因此,加快优质苗圃建设,提高苗木出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5.
樟子松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耐寒耐瘠薄,是干旱、瘠薄土壤上的先锋造林乔木树种,同时又是沙地造林首选优良树种。由于樟子松在我区采种困难,调种费用大,且育苗出苗率、保苗率,沙地造林成活率低等因素,致使我区的樟子松造林成效相对较慢。介于上述原因,我们采用于相应的技术措施,使育苗出苗率,造林成活率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取得了育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6.
浅谈红松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育苗是红松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育出优质的苗木直接决定红松生产的成败,本文主要就红松育苗中几个关键环节加以总结,以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87.
扦插育苗造林能保存原优良植株的性状,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较高,是扩大森林培育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林的有效手段。从插穗条的培育、微量元素的使用、覆膜扦插三个方面探讨了杨树扦插育苗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88.
樟子松,又名蒙古赤松、西伯利亚赤松,是东北地区主要速生用材、防护绿化、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我们地区栽植,就表现了较强的适应性和速生性。为了加速樟子松的开发,对樟子松的育苗及造林技术做以阐述。  相似文献   
89.
营养钵育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油松的生长速度,并且能使育苗周期短、优质、多产。对于土壤比较贫瘠、气候相对干旱、立土条件较差的吕梁地区而言,利用营养钵育苗技术对油松进行培植可以说是首选方法。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吕梁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油松的营养钵育苗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0.
西瓜嫁接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砧木与西瓜品种、播种与嫁接、嫁接后管理、田间管理、适时采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