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在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邓小平重视历史总结,表现出卓越的“史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他“史识”的集中表现。他阐明了撰写《决议》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明确了撰写《决议》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的方法论。他深谙党史,对党史上四次重要会议的比较,尤其反映了他在党史方面的真识灼见。  相似文献   
22.
《新闻出版交流》2001,(1):33-33,37
从小就在语文课上学习鲁迅。老师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他身着朴素的中式长衫,再冷的冬天也不戴手套、围巾,一年四季穿一双黑帆布胶底皮鞋。乱蓬蓬头发很长也不剃。听老师说:“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邀请鲁迅去大饭店赴宴,西崽竟然看鲁迅衣衫简朴而不准他进门 !”许多回忆录记载:鲁迅虽然生活简朴,却节省很多钱支援革命。  “史无前例”时代, 25岁的我从中国科学院被押送到劳改农场。不发工资,每月仅 15元最低生活费。身披无产者的劳动服, 头戴资修反的“帽子”的人拉犁、干牛马活之余,还是改…  相似文献   
23.
早在文字产生之前,中国就有“刻木记事”之官,这就是最早的史官。进入阶级社会后,历代均有史官建置,并且这种制度逐渐得以完善,这给后人留下了代代衔接、连绵不断的历史文献,使我们能够从古至今系统地了解、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  相似文献   
24.
由山西省档案馆编著的<二战后侵华日军"山西残留"--历史真实与档案征引>(以下简称<残留>)一书,已由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该书的编著被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列为"十五"期间研究项目.以孔繁芝为组长的课题组,通过对1000余卷原始档案爬梳筛选,并走访"残留"活动亲历者,查考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严谨梳理考证,完成了220万字的3卷本<残留>.<残留>在历史研究与档案史料汇编方面均有创新,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有关机构鉴定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一级.该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25.
《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作家姓名生平存在本为一人误为两人、人名用字错误、官职记载讹误、同一作者分卷著录等因历史文献局限而导致的疏误,笔者的关注对象主要为《渊源撰述考》中的闽籍作家,主要通过地方志与《渊源撰述考》中的作家资料的相关记载进行对比研究,现对十六个闽籍作家进行考辨并加以订正。  相似文献   
26.
历史撰述所建构的主观历史图景是客观历史存在在当下的理性化的表现形式。由于客观历史存在已经在时间流失中永远逝去不可能被最终还原,所以主观历史图景必然具有主观创造性。这种主观创造要将一定的秩序引入主观历史图景,这一过程同时就是在主观历史图景中对客观历史事实赋予当下意义的过程。并且,经过转换的意义还要被内化到当下的社会秩序当中去。  相似文献   
27.
<史通>有关史书体例的理论知识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史通>较为详尽地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记言体、国别体与通史的编撰;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编年体的盛行状况及其原因,指明这一时期史例中兴与编年体撰述盛行的特殊关系;批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纪传体史书撰述中种种"体统不一,名目相连"的弊端.<史通>对魏晋南北朝史书编撰中体例运用情况的考察,论证并充实了<史通>的史书体例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28.
谢灵运是晋宋之间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佛教徒。他著有大量有关佛教的著作,主要包括:改治本《大般涅槃经》、《金刚经注》、《与诸道人辨宗论》、答法纲、慧琳、法勖、僧维、慧驎及王卫军(弘)论佛性书、《十四音训叙》及佛影、佛像赞颂和法师诔等。考察谢氏的这些有关佛教的著作,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谢灵运的思想及南朝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29.
诗法著作指的是总结诗歌语言具体创作方法的书目文献。诗法著作的创作群体多为名人,不少佚名的著述也以名人为依托,又不乏书商为了牟利而假托名人的情况。诗法著作多为初学者所作,著述目的是为了提供创作方法。科举应试是其繁荣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