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铸就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秦汉以后,儒家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道家主导了普罗大众的思想,法家则主宰了专制王朝的庙堂。唯独墨家昙花一现,在历史中轰轰烈烈地存在过,却又在乱世中迅速由显而微,乃至分崩离析。如此重要的一个思想流派为何会突然不见踪影、无人传承?是历史的选择还是另有隐情?  相似文献   
32.
论墨子学说     
墨子学说以求世为旨归。墨子从出诸社会的意志,功能和基本利益出发,为社会设计了一套符合理性,正义的“天志”“贵义”原则,用以为建设合理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这一原则体现于社会政治层面,便是“兼爱”的价值内容。他强调“行兼”,主张身体力行,把蹈义”“利天下”作为实现其思想学说的活动层面的保证,这使其学说洋溢着实践理性主义的价值光芒。  相似文献   
33.
《聊斋志异》之所以被称为一部“动天地、泣鬼神”之作 ,就在于蒲松龄能够利用“本事”的身体躯壳而铸就自己的思想精魂。而这种思想精魂的表现之一 ,就是蒲松龄流露在《聊斋志异》中的深沉的救世婆心。  相似文献   
34.
浅论《聊斋志异》重构“本事”的救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之所以被称为一部“动天地、泣鬼神”之作,就在于蒲松龄能够利用“本事”的身体躯壳而铸就自己的思想精魂。而这种思想精魂的表现之一,就是蒲松龄流露在《聊斋志异》中的深沉的救世婆心。  相似文献   
35.
庄子的学说首先是用于修身,维护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其次才是治理国家。世界的残酷和无道使生存成为人们的最高理想;庄子哲学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庄子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老庄哲学开启了中国人的人格自尊观念。  相似文献   
36.
曹操诗歌之雄浑古朴的壮美风貌的形成,其主因应该在于主体内在的一腔壮气,一种至大至刚的雄壮精神。具体分析曹操的人格构成可知,这种精神的来源应有如下几个方面,即其一生不改的救世情结,其顺应时世的价值取向,以及其特出独具的雄豪个性。  相似文献   
37.
刘育根 《文教资料》2007,(27):18-19
狄更斯出身于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长期与下层人民接触,对他们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表现出"勿以暴抗暴"、仁爱救世的人道主义思想。本文通过对《双城记》的分析,具体展示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8.
39.
中国“圣人“观念源远流长。远在甲骨时期“圣”字就出现了。春秋时期开始造圣,战国进入大规模造圣时期,确立了圣人的基本特征:“圣人,道之极也”。此后两千多年,圣人一直是中国士人反复讨论的对象,孜孜追求的目标。圣人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色彩。圣人现象对中国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诸如道德追求,“人主义“,救世情怀,人治社会,英雄观念等方面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圣人“烙印。与以上帝崇拜为中心的基督教化相比较,以追求圣人境界为特征的中国化,在上述诸方面也具有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40.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题材的小说,它的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孙悟空形象包括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而探索追求的人文精神。从《西游记》的布局立意来看孙悟空身上的儒家精神,从明朝史实及社会面貌来看,呼唤儒家精神的重新振兴乃势之必然,论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人文精神贯穿于孙悟空一生的奋斗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