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外大传播》2010,(2):61-61
台湾《联合报》2009年12月29日刊文《空白的20年(论语)成日本救世圣经》说,长期不景气让日本社会充满失望与闭塞气息,中国的《论语》竞成了救世的圣经。在严峻环境下,重新拾起古典书籍,想要从中寻找生存与教育方法的日本人日渐增加,来自中国的《论语》让日本人找到了避风港。  相似文献   
52.
唐僧师徒换经公案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两次上得灵山。第一次取得无字真经,以为受骗,所以重上灵山换取有字真经。前人大都认为无字真经是当取之经,因唐僧师徒不悟和东土众生愚迷错换有字真经。此认识有所偏差,应予澄清。应当理解为:二经都当取,取得无字真经乃是师徒们的自度,取得有字真经是救世。  相似文献   
53.
他们气定神闲,热爱偏居一隅,我称之为"扫雪"。扫好了门前的雪,耐心地扫,然后示人,安静地示人。这便是救世的功德了,无量功德。在古老的山西大同,生活着一名"踏踏实实浪漫着"的中年男子。他的名字叫王祥夫。因为五千年华夏文明太美好,造物主不忍这样的大美丧失殆尽,便拣选一些可以传承"美"的人,他们皆以绵柔之力,浑然不觉之状,沉浸于"美"之中并让"美"成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过着超脱于世人却又混迹  相似文献   
54.
2008年全球十大事件1.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遇袭身亡,引发国内政局动荡。2.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式启动,并成功实现了第一束质子束流贯穿整个对撞机。3.菲律宾出现全国粮食紧张,世界粮荒危机受到广泛关注。4.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  相似文献   
55.
日本侵略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是其整个国家和社会不断加剧的侵华心理,主要表现为:自近代始生的对中国的轻蔑态度,根深蒂固的“皇国”观念,以老大自居重建亚洲黄种人化的狂妄心理,对中国改变中日关系现状之正当要求的憎恨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56.
《少林寺传奇》的叙事核心是"以武救人",少林武僧的"入世"情怀是超越了政治桎梏的无伦理限制、无种族区分的爱民情怀,"救世"精神是在"众生平等"和"人人都有佛性"思想下的无私、无限的"普度"观念。对少林武僧来说,"入世"、"救世"的"度人"过程,同时也是"禅佛"、"悟道"的"度己"过程,是达到"出世"境界的修行过程。  相似文献   
57.
一双新鞋子     
南茜·吉伯斯  李荷卿 《家长》2012,(4):24+27-24,27
我相信:随着硬币掉落在箱子里,儿子心中那颗善意的种子便会发芽、生长。 一个寒冷的早晨,我带着7岁的儿子去商场买东西。快到商场时,我听到一阵轻微的铃铛声。我知道,那是救世军(救世军是一个国际救助和慈善组织——编者)在募捐了。我的心里立刻涌起一股暖流,自然而然地把手伸进口袋,摸出所有的硬币。我把硬币全都给了儿子,儿子感到非常意外。我带着儿子走到一个捐款箱前,让儿子把手中的硬币全都投进去。儿子有些迟疑,但还是按我的要求做了。  相似文献   
58.
《庄子》内七篇是一个思想整体,旨在阐述救世思想。对现实灾难以及人为物役、心为物役的现象,庄子有深刻的体悟。他提出的独特的救世之方,是从精神修养入手,培养逍遥自适的心灵境界;以顺世存身为生存法则;以自然无为为治世理想。庄子救世之方的实质是精神自由,有消极的一面,但也不可忽视其价值。  相似文献   
59.
电影《画皮》刻意凸显"真爱救世"的主题,结果导致影片情节散落、人物扭曲、主题缺失,这种片面强调崇高主题的作法是当前流行文化中媚俗现象的典型表现。在媚俗与严肃的两难选择中,导演选择了"普世价值"主题——"真爱"作为《画皮》的救赎法门,这又使得《画皮》陷入了主题自我否定的困境。  相似文献   
60.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教育活动是其社会政治改革的突破口。这一选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理智的深层性和最终突破的可行性。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从某一种原因上看,应是戊戌维新志士宣传教育活动的迟效性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