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花果山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幸运地走上取经的道路,西行途中得到众神的慷慨相助,最终既为社会作出贡献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孙悟空的人生经历体现了在明代心学思想影响下,以吴承恩为代表的文人士子对人生的美好憧憬。《红楼梦》中生活在大观园的贾宝玉,向往纯情任性,厌恶仕途经济,却被家庭责任、父命母爱、家族利益牢牢束缚,最终绝望弃世。贾宝玉的人生姿态体现了在清代严苛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遭受家庭巨变的曹雪芹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这两个艺术形象共同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济时救世的文化  相似文献   
72.
邵鹏 《天中学刊》2006,21(1):12-15
毛泽东早期伦理观的核心是“实现自我”的思想,其根本目的是想从伦理道德变革入手来改变社会。毛泽东在此观念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造活动。  相似文献   
73.
于谦是我国明朝的诗人,出生在浙江一个官宦之家。在于谦七岁那年,有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见他生得面相庄重,谈吐有致,便主动为他相面说:"此儿长得出奇,将来一定是个救世的宰相。"僧人虽为附会之言,却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中留下  相似文献   
74.
谭嗣同的佛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由一个郁闷的儒生到崇尚佛学解脱心理困境,既与其个人经历有莫大关系,也与其平生志向有关。接受佛学不仅使他得到新的思想营养,还使他得到温暖的人际环境和新的人生境界。他所吸收的佛学内容如“无我”、“平等”、“心力救世”等,是他解脱心理困境和拯救社会的主要思想资粮。  相似文献   
75.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荡寇志》"反动说"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者开始摆脱阶级论的政治思维,《荡寇志》的人物、叙事艺术、认识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人们对作品的主旨却往往避而不谈。立足于文本,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份来考察,可以发现,《荡寇志》与其他水浒小说一样,都是古代士人救世情结的流露,《荡寇志》以救世为宗旨。  相似文献   
76.
被梁启超誉为"我国佛教界中第一流人物"的近代爱国名僧黄宗仰,从参加张园拒俄集会,到绘图纪念庚子国耻;从发起中国教育会,组建爱国女校、爱国学社,到结缘<苏报>,所言所行充分表现了他满腔的忧时之心、爱国之情和济世之志.他与孙中山、蔡元培、章太炎、邹容等革命党人声气相通,交相援引,成为沪上新学界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面对民初革命党队伍日趋严重的分裂局面、窘迫的财政困境,以及由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事件所激起的风潮,黄宗仰因事因人,契机契理,以接连不断的时评政论,呼吁维护革命党人的团结协作,倡导劝募国民捐以抵制对外借债,直斥袁世凯独裁专制,讴歌年轻的民主共和国,表达了力图维护共和制度、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真诚愿望,也标志了他应机而化的思想跨入了又著新色的阶段.  相似文献   
77.
张伯伟 《中国文化》2014,(1):134-142
1977年高考制度改革,我幸运地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於次年二月从黄海之滨的农场来到千年古都的南京,由下乡知青变成了大学生。同年八月,程干帆先生应匡亚明校长之聘,重返母校任教,从珞珈山边来到锺山之麓,由街道居民变成了大学教授。从那时开始,我便一直在老师身边学习工作,  相似文献   
78.
联合国减灾委的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少数灾难多发的国家之一。灾难的主题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在举全国之力抗击"5·12"地震灾害的今天,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崇尚科学的同时,文学中反映出来的灾难与救世观念同样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79.
许地山的创作建构了一个极具宗教色彩的艺术世界。他以崇高的道德提倡,完美的人生倡导,理想的人格塑造为切入点,来展示其创作独特的宗教底蕴,并从更深刻的文化层面上,将所要弘扬的人格精神和救世理想充分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0.
明遗民文学家徐芳素以寄托深远、发人深省的寓言体散文名世。他的讽世寓言多以动物为喻,或指陈人性的善恶两面;或借喻明末的社会现实,讽刺自私自利的朝廷官员;或嬉笑怒骂,暗藏机锋,直指儒林丑态。他的志怪故事则驰骋幻想,书写异域风情、鬼神灵异,寄寓惩恶扬善之旨,启发世人反躬自省,对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或有一定启发。徐芳作品包含深刻的现实关切与批判意识,负载着作家意欲捍卫儒家道德体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