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5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400篇
教育   70940篇
科学研究   4004篇
各国文化   36篇
体育   1795篇
综合类   1663篇
文化理论   123篇
信息传播   5479篇
  2024年   290篇
  2023年   1091篇
  2022年   1239篇
  2021年   1349篇
  2020年   1253篇
  2019年   1164篇
  2018年   535篇
  2017年   963篇
  2016年   1300篇
  2015年   2337篇
  2014年   6518篇
  2013年   4998篇
  2012年   6198篇
  2011年   7180篇
  2010年   6209篇
  2009年   5896篇
  2008年   7651篇
  2007年   5502篇
  2006年   3614篇
  2005年   3806篇
  2004年   3000篇
  2003年   3149篇
  2002年   2713篇
  2001年   2213篇
  2000年   2009篇
  1999年   437篇
  1998年   284篇
  1997年   245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笔者根据高校公共俄语生听力水平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大学俄语听力教学的实践性的建议 ,在听力教材的选用上、听力课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教学实践证明 ,这些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2.
63.
《钓鱼》2004,(18):13-13
自从ULTRABITE魔水诱鱼剂于2004年进八中国以来,迅速得到中国钓友的青睐。作为ULTRABIE中国总代理的威海首创实利进出口有限公司平均每天都接到上百个关于ULTRABITE魔水的电话,现对钓友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64.
65.
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教材的优劣、师资的素质是教学的基础,充分而有针对性的课前准备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如何进行英语教学课前准备,是每位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相似文献   
66.
沈雅源 《学语文》2002,(6):18-18
阿长是鲁迅笔下一个旧式女人的典型。作为回忆性的艺术形象,鲁迅有意避开了惯用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写法,差不多采用纯白描的技巧,用“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全部事实,把阿长与她的故事和盘托出,成为教者动心、习者受益的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讨阿长身上的“人气”。  相似文献   
67.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先决条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8.
在新课改下,历史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策略也应与时俱进。《历史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交流——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问题教学在感性材料转变为理性认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69.
《中华武术》2004,(12):60-60
我有幸在校阅览室内看到了贵刊,心中十分欢喜,对贵刊爱不释手。尤其是贵刊中的武术讲解及中华传统武术挂图,更让我喜欢。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把贵刊以往所有的挂图全部汇编成一册,我想许多人都会需要的。另外我十分喜欢贵刊的挂图,不知能否赠送一两张给我,或者卖给我一两张。  相似文献   
70.
王虎森 《学语文》2002,(1):13-13
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第一课第二篇短文是《热爱生命》,作者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蒙田。短文第二段要求背诵,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下面这几句话: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