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5286篇
科学研究   120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99篇
综合类   167篇
文化理论   26篇
信息传播   47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458篇
  2013年   320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539篇
  2010年   460篇
  2009年   440篇
  2008年   559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比较以及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大型团体操、文体表演及舞台表演三者之间共性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经研究发现它们在本质与内涵、主题思想、表演形式、表演舞台、表演规模以及表演人员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大型团体操有别于文体表演和舞台表演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2.
文体研究,是一个有较多理论难点挑战学术智慧的热门话题.就笔者所知,在国外,谈论文体问题的,多是文学界学者.就中国来看,在古代,这是文章家、文论家的专门领域.到了20世纪,既有文学家涉足于此,也有修辞学家涉足于此.  相似文献   
173.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文体排序遵循先文后笔、先源后流、先公后私、先生后死、先雅后俗等基本规则,这些规则分别体现了文体排序的语体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和审美特征,并分别根基于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分类观念、“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念、尊卑亲疏的宗法观念、“重生”“贵生”的传统伦理观念以及雅俗之辨的文化观念。在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中,这一基本体例的运用呈现出混杂性、交错性的特征,这同中国古代总集编纂时“唯假文以辨体,非立体而选文”的编纂方式有关,并体现出中国古代“因文立体”的文体分类意识。  相似文献   
174.
<正>高三作文教学的目的性应是十分明确的,就是按照高考作文要求进行考场作文训练。其中议论文的写作是重点,让学生掌握规范议论文的写作,保证作文分数,关系到学生语文高  相似文献   
175.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更多地提倡文体自选,在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宽广自由的写作空间。受高考作文“文体自选”的影响,高中生的作文有逐渐淡化文体的趋势,甚至有部分学生文体不明,写出“四不像”的文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反思,学生也要反思,作者就这一问题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6.
177.
卫绍生 《寻根》2007,(3):108-111
“七”是除诗歌之外唯一一种以数字命名的文体。它发轫于西汉,成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七体虽风光不再,但亦是代有作者,且偶见名篇。《文选》、《文苑英华》等大型文学总集,《艺文类聚》、《渊鉴类函》等大型类书,《文心雕龙》、《文章辨体》等涉及文体论的著作,都把“七”单独列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8.
别林斯基在《论文学》中提出 :“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 ;在文体里体现着整个人 ;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 ,永远是独创的。”文如春人 ,作家的创作风格影响着文体的形成与发展 ,并成为构成文体特征的一个活跃因素  相似文献   
179.
在英语写作练习中,学生往往因为缺乏文体意识而导致写作文跑题或者语言不得体。如何提高学生的文体意识,就是在写作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文体意识。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文体意识就能够使所写的作文内容切题、语言恰当,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0.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体式或表现形式。“文体感”,则是对文章表现形式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其体的印象、一种慨括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