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9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将“建安文士群落”作为考察对象,以三曹诗歌创作情况为参照,论述了建安文士乐府诗创作低靡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建安时期文人乐府创作的真实状况。在三曹的时代,文人乐府的创作还是不成文的贵族的专利,此期的乐府诗创作没有与音乐活动完全分离,文人的创作受到很多人文因素和物质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92.
“士”现在指的是知识分子或知识阶层的人,是文士;而最初,“士”却是武士。  相似文献   
93.
五言诗在汉末的兴起及臻于成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创作机制而言,更深刻的原因应该是文士心理。本文从汉末文士崇尚名节和通达任性的群体心理角度入手,探讨了其对文学思想、诗歌表现内容及风格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论汉初藩国文士的文学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藩国文士以策士之才被藩王招纳,但汉初严峻的形势又使他们竭力摆脱策士身份。为苟全性命于乱世,藩国文士对自身策士身份的消解就成为必然之势,而这恰巧是其文学意识的觉醒的开始,觉醒的藩国文士除了有意识地远离政治外,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文学,使文学产生一些新的特征。汉初藩国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就是和文士们这种角色转换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95.
守护     
角度鲜明,从文士的角度论述;材料必要而充分,涉及古今。  相似文献   
96.
纵横家在后世的流变,主要派分为谋士、侠士、文士三支。流为文士的一支,自汉初迄唐、宋,代不乏人。他们驰骋于文坛,以不朽的杰作辉耀文学史册,发扬光大了纵横之文。其中成就不凡的名家,如唐之陈子昂、李白,宋之苏洵、苏轼父子。蜀中文士何以多师法纵横?这一现象,发人深思。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着眼,联系纵横之学的特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7.
元世祖潜邸时期的幕僚集团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的核心人物是一批中原文士。这批中原文士能够在世祖帐中为幕僚,源于他们自身天然的文化特点。中原社会“重视人伦”的文化特点,形成了以刘秉忠为核心的人伦“中心圆”和“波纹圈”。这两个圈中的人或与刘秉忠、或是他们互相之间存在着某一方面的人伦关系,圈中人的互相影响、举荐是这批文士入幕的主要途径。他们所具有的通达的“天下”观念、双向选择的忠君观念、及服务现实的“实用”技能与思想,是他们能够选择入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
为了保障大运河漕运水路畅通所需的巨额财政赋税的征收管理,清代漕运法律对于科举文士奉行普遍征收原则,对于他们的抗税、欠税等涉税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同时,在遵循“郑重斯文优待文士”的理念下,在漕粮赋税征缴上,清朝法律对于科举文士,还推行了清以前朝代所设有的因人制宜、分类管理的细化税收优惠措施,这为我们现代完善税收征管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99.
扬州文士形象在《儒林外史》的巨幅人物画廊中占据突出位置。这些士子多与地方官府关系密切,具有较深的依赖性,并程度不等交结、依附于当地盐典富商,体现了地位的卑贱和处境的维艰。其中亦不乏道德沦丧。钻营功名利禄之徒。牛玉圃、季苇萧、金东崖、高翰林、万青云、余特等,诚为鲜明的独创性和深刻思想性相结合的艺术典型。《儒林外史》所绘扬州人物,大都实有原型。该书对扬州文士的精心塑造,从一侧面形象昭示了十八世纪上半叶清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0.
武维春 《寻根》2009,(5):128-131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和诗人。他出生于江苏兴化,和当地李氏家族文士群体有较多关联,对其书画家和诗人的作品十分熟悉,并从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