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1篇
教育   642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0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51.
中国文学批评在思维形态和话语表达方式方面呈现出诗性、感悟、灵动的东方特色,且批评文体往往就是文学文体。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特征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根源,先秦朱子典籍的文学化、散文化对文学批评的"如何说"产生了最早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古代批评家身份和性格的特殊性使之不由自主地选择和契合了生命化批评。  相似文献   
752.
基于传统文学理论范式困境,巴特与洛特曼从文本多因互动格局入手,重新审视文学性,以对话产生意义为核心要旨,挖掘出文本的开放性和生产性,对等级森严、缺乏活力的文学本质观展开批判与重建。巴特通过颠覆传统文本中作者的地位,解除作者与文本之间的父子关系,以交互主体性解放结构。洛特曼则以结构语言学为依据,强调文学的交流功能,融文学的历史诉求于形式结构,纳具体可见的话语实践于语言系统。通过检视巴特与洛特曼的文本观,不仅能更加清晰地辨析文本从静态结构转变为跨学科的书写实践过程,更有助于在"后理论时代"观照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重塑文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753.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尤其注重的是阅读教学中的课内阅读。因为它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主要是靠课内阅读来培养。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外阅读就是补充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容易忽视,虽然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提倡和鼓励学生去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尤以文学性作品为甚,  相似文献   
754.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755.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性作品,它反映了塞林格对语言的驾御能力。通过对霍尔顿式语言的塑造以及对象征性语言的运用,塞林格成功地赋予了作品极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756.
文学的边界一直处于变动漂移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本文简要梳理了从文学性到文本性的流变,并进一步探询后现代语境中文学性的跨语际流动和互文的文本性,指出流动的文学性正以互文的文本性开创新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757.
刘琍 《文学教育(上)》2008,(21):120-121
公文在语言表现上素来以追求朴素平实的风格而著称,加之写作中以理性思维为主,便给人一种印象:公文的语言只需要把事情陈述清楚明白即可,无须所谓“文采”,并且一提到文采就会与文学性表达里的“抒情”划上等号。这样使得不少写作者在写作公文时不愿,也从未想过在“文采”上下工夫。这样写出的公文往往言辞呆板、平淡肤浅,不要说受文者不爱读,就连自己读来也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758.
古代公具有较强的学性,这是公认的事实。感情的有无和浓淡,是古今公重要的区别。浓郁、丰富的感情,和形象生动、手法多样、风格多变、语言华美一样,是古代公艺术性和学性的重要表现。领略情感是鉴赏、分析古代公的重要方面。古代公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其中蕴藏的积极、健康的情感,是进行爱国教育、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的好教材。另外,古代公的情感化与中国特定的化、历史传统相关,通过对古代公情感种类及其成因的分析,是深入理解古代公多重属性和多种价值的重要入口。但目前研究界对古代公感情的多样性研究还不深入,对古代公情感化原因的探讨几乎无人涉及。本拟在深入理解公发展史和广泛解读古代公本的基础上,对就古代公的情感进行专门探讨,努力回答两个问题:古代公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的感情?古代公表现出哪些感情?  相似文献   
759.
诗歌的翻译究竟应该翻译什么?诗歌作为文学作品,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在翻译时必须考虑译诗的文学性,而文学性离不开传统,作为文学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的陌生化总是相对于一定的传统。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及文学传统的不同,拘泥于原文的“建构形式”往往会失去原来的陌生化效果,从而丧失文学性。所以,诗歌翻译不仅仅是意义的阐释和重建,而且也是形式的移植,但绝不是拘泥于原文形式。  相似文献   
760.
中国20世纪,大陆和台,港,澳两岸四地的文学理论批经劝了由中心到板块再到交汇运动的发展过程,终于在八,九十年形成了多元共性,互补交融,竟相发展的局面,这种由跨越到整保的局面所总结的经验教训,在观念,形态及文体多方面均有利于新的文论话语的创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