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文庙是儒学历代承传的重要物质载体,安徽省现存17处文庙。从古建筑与周边街区关系出发,文庙保护应遵循本真性、发展性和协调性原则。文庙建筑遗产可从内外两个标准,对其开发绩效进行评估。文保、旅游、教育三部门合作,构建具有集群效应的文化旅游线路,游客获得不同层次的体验为更好地开展研学游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2.
《岷州卫修学记》石碑镌立于明万历三年。现存碑文虽多处漫漶不清,但可见碑文内容丰富。从《岷州卫修学记》碑文明证了明代岷州卫儒学之发展和文庙创设、改易扩建,以及地方官员主持修饬学宫等盛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3.
费东宝 《上海集邮》2010,(12):13-14
文庙即孔庙,又称夫子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是相对于武庙(关帝庙、岳庙)的称呼。全球现有文庙2000余处,我国有1600多处,其中保存较好的有300多处,21处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阜孔庙(参见100907)是祭祀孔子的本庙,也是各地文庙的先河和范本,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74.
清代地方官学的建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大成殿为核心的文庙,一是以明伦堂为核心的教学场所,分别承担礼仪和教学职能。由于在文庙祭祀先师孔子乃国家典礼,故地方官学的建筑以大成殿最为宏丽;而清代生员多不入学就读,以致以明伦堂为核心的教学设施日益沦于边缘地位。地方官学的建筑除了实际的功能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5.
建水文庙是全国第二大文庙,自元朝始建至今已有700余年,其间经过50余次增修扩建,现仍遗存各历史时期建筑,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研究可作为研究儒学在滇南地区传播和汉文化艺术在边疆繁荣的切入点,但由于时代更迭,部分建筑构件内容仍存疑。文章从文字学和文献两个角度,重新考释建水文庙大成殿两庑所用篆书瓦当文字内容,将原先所考“大道千秋”,厘定为“大道干城”。  相似文献   
76.
文庙作为官修的传播儒学的场所,伴随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治理,得以出现在王朝治理的“中心”,其在承载祭祀孔子的同时,扮演了“学校”的角色。于西南边地而言,文庙在推动边地教育发展的同时,为地方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边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始建于元代的建水文庙,从始建之初就发挥着“庙学合一”的功能。在长期发展中,文庙内先后建立庙学、府学、州学和县学等教育机构,在传播儒学的同时,推动了元以降建水地区教育的发展。建水文庙作为边地的一个个案,实则是整个云南地区元以降教育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77.
本文宗旨在于通过对比研究,揭示东北兴起的魏、辽、金、元与清朝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奉行崇儒重道及其差别。认为各个民族政权在兴起前后,如不具有相当程度认同中原传统文化是不可能成功进入中原并占住脚跟的;理解和认同中原传统文化的水平与王朝在中原统治时间长短有关;清朝满洲贵族将历朝崇儒重道做到极致,甚至超越中原帝王。  相似文献   
78.
热河文庙为中国三大皇家孔庙之一,与北京孔庙、山东曲阜孔庙齐名。乾隆皇帝为发展承德府的教育,亲自下旨修建了热河文庙。它不仅是当时大清陪都祭祀孔子之处,还是承德府及所属州县的"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79.
“庙学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的原生态格局,文庙客观地反映着我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演变历史,具有明显的政治教化、强化学校教育、劝学等传统教育功能,千百年来一直是传承儒家文化和扩充中国教育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其教育遗产价值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合理对接,重构文庙教育遗产的现代价值体系,才能使我国文庙深厚的文化和教育底蕴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0.
天津卫学建立之前,民间“少淳朴,官不读书,皆武流”.但到了明正统年间,已是“循循雅饬,进止有序”,这正是儒学教化的结果.本文追述天津文庙(卫学)建筑群体创建、定型的过程,同时介绍了儒学生员、教材、经费、管理、科考等教育状况.其中清代“偃武修文”的提出和“商籍”生员的不断增加,体现了天津城市在从军事卫所到商业都市的演化过程中,其教育的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