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这首七绝是雷文治的励志诗。在我看来,此诗则是对他德艺双馨的真实写照。若用词语来形容雷文治的话,我以为:自信、朴素、耿介、向上、治学严谨、不落窠臼、争强好胜,还有股子“拗劲儿”,是颇为贴切的。就我一个与他有着世交的晚辈来说,平时称“叔叔”,作文称“先生”本为常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22.
王羲之书法作为两晋以降士族身份的象征之一,是以书法为纽带的唐太宗君臣追求个性解放的方法之一,并被太宗作为推行文治的一种手段加以提倡,使其得到了空前的推广和发扬。高宗至玄宗诸帝以此为契机,把书法发展为科举取士和官吏铨选的重要标准之一,使其从单纯的艺术上升到政治的层面,对唐代政治及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文治是一位视野开阔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既正直爱国、严谨务实,又开明开放、革新进步.唐文治执掌的无锡国专在顺应世界潮流、努力跟近代教育体制接轨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始终继承着中国传统书院的精神.抗战初期,中国有大量高校内迁,无锡国专只是其中一所规模不大的私立专科学校,但是唐文治率领的无锡国专师生所表现出的坚毅卓绝的精神,却是震撼人心.战火中无锡国专内迁,对于保存这所培养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人才的名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民国时期,有很多学术著作都是在授课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由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编撰的《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即为其最具代表者之一.这部著作注重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注重国文教学的社会教化功能,注重国文写作教学和读诵教学的身体力行,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理念,应当引起我们当下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5.
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原籍江苏太仓,1912年定居无锡,别署菇经堂主,近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他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时代,先仕后教,先工后文,颇具传奇色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后改名为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监督(校长),交大礼堂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文治堂"。1920年,创办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桃李遍及国内外。  相似文献   
26.
文治、孙昌武教授是当代柳学的开拓者、带头人,著作等身,成果颇丰。在访谈中,他们对柳学的基础工程——版本整理,柳宗元研究的意义,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均提出了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7.
有清一代,文治总是与官方修史事业联系在一起,清高宗乾隆充分发挥史馆修史的政治功能,通过修纂史书、阐释历史来配合现实统治,达到转移人心、扶植纲常的目的。他设馆编纂《历代通鉴辑览》,宣扬自己的历史观念,借历史事实驳斥“夷夏大防”的正统理论,既确立南明的正统地位,又论证清朝承继天统,通过标榜“大中至正”之道,实现敦化风气、服务现实的目的。他谕令史馆编纂《胜朝殉节诸臣录》、《贰臣传》,通过褒奖明末殉节之士,贬斥降清失义之臣,倡导忠义,风励臣节,借助明末清初历史来阐发自己的君臣关系论,适时转换道德角色,重新审论历史上的重要现象和人物,并作出符合清廷根本利益的理论解释,巧妙地把历史与现实统治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8.
分道扬镳     
刘继兴 《初中生》2013,(19):14-15
悦读提示:我们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合不来了,然后分手,我们称之为分道扬镳。镳指马嚼子,扬镳即为驱马前行。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中有个故事,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是北魏第六位国君。他在任时,进行了一系列"文治"政策,大大促进了各民族大融合,是  相似文献   
29.
文治,字颖侯,号蔚芝,晚号又称茹经,江苏省太仓县人,1865年10月10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幼年聪颖,14岁时就读完了<论语>、<孟子>、<诗经>、<书>、<礼>、<易>、<春秋>等书,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21岁时,在江苏江阴南菁书院苦读,主要研究经学.  相似文献   
30.
正文化观是人们关于文化的根本看法的总结和概括,其核心是文化的价值观。"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关注和创造的事物,具有各异的特色和大致接近的旨趣。"文化"一词,英文和法文均作Culture,德文作Kultur,俄文作кулвтура,它们的词义均源于拉丁文Colere,本义为耕作和植物培育,后来引申到精神领域,指化育人类心灵、智慧、情操、风尚等。日本学者译介此词时,借用古汉语中表示文治教化的"文化"(刘向《说苑·指武》)一词,后经中国留日学生引入中国,成为现代汉语中表示新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