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虽然清高宗留下的庞大诗文集足以使他跻身于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之列,但学界至今还很少认真对待高宗的文学创作,更不要说将乾隆朝的文学风气与高宗的文艺趣味联系起来考虑.而一旦由此考察,便会感觉到乾隆朝文学的走向和高宗的文治方略乃至个人趣味紧密相关.这位皇帝涉足文学活动之深入,历代帝王鲜有其比.这样,考察高宗的文治与乾隆朝的文化环境、高宗个人趣味与官方文艺思想的导向,就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乾隆朝诗学的趋向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视角.  相似文献   
72.
在南朝正史的记载中,有一种十分明显的现象,即南朝士族中,尤其是武将出身的士族在崇尚文学的时风感染下,逐渐向文士家族转变,如到氏、张氏、沈氏、柳氏等,同时南朝帝王本身的形象转变也是一个实证.帝王与宗室对文学的提倡促成了文学兴盛,但也造成时人鄙视武风、不堪武职的习气.  相似文献   
73.
肖宏丽 《现代语文》2007,(12):21-22
汉文帝以文治国,十分重视儒学。在汉文帝时期的治国思想中,儒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汉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汉初儒学的复兴与发展。而儒学亦充分发挥其优越性,造就了文帝一朝的显著文治。  相似文献   
74.
周安庆 《收藏界》2011,(9):86-90
文治先生是继现代国画大家傅抱石、钱松之后的"新金陵画派"重要代表人物,他擅长传统山水画,亦偶作花鸟画,在当今中国画坛具有比较高的声誉和影响,也是目前艺术品市场上较受关注的国画名家之一。宋文治(1919-1999年),亦名宋灏,1919年10月出生于江苏太仓,自幼酷爱丹青绘画。早年家境较贫,  相似文献   
75.
陶存煦(1913—1933),字誾孙,别号天放,江南人才名镇绍兴陶堰镇人。高祖陶琴士,为绍兴陶泰生布店主人,布业巨商。祖父陶守次,自幼喜读书,又好藏书,藏书楼名寒梅馆,藏书画达四、五万卷。存煦幼颖悟,八岁入爱吾庐就读。十四岁考入越材中学。十七岁时,秉承家训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从唐文治、钱基博等国内  相似文献   
76.
在上海交通大学110周年校庆活动中,被公认为任校长时间长、贡献多,对于学术风气、人格教育、人材造就影响深的,当首推唐文治先生。太仓市档案局非常重视唐文治生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利用。征集人员与唐文治的孙子、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唐孝威,唐文治的长孙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美国前总统布什的中文教师唐孝纯联系,得知唐孝纯教授保存有唐文治的珍贵档案资料,征集人员便前往北京,专访了唐孝纯,征集到唐文治《英轺日记》、《万言疏稿》等40多件珍贵的档案资料及各个时期的老照片,还挖掘、整理了唐文治家庭教育和爱国思想等口述档案。  相似文献   
77.
文治出生于内忧外患丧权辱国的晚清时期,主动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由仕途而转向教育救国,借鉴英美日等先进国家先进的办学经验,首创工科教育,为近代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78.
本文根据《元典章》、《大元通制》等重要法律文献及其他历史资料,对元朝统治者提出的“祖述变通”、“附会汉法”、“实行文汉”等法律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这些思想在稳定元朝统治和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9.
宋代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的最高峰。宋代文治的政治主张、高度的中央集权、完备的科举制度是其得以充分发展的三大原因。正是由于发达的文官制度,才使得孱弱的宋廷得以苟喘偏安,并在政治内核上领先诸朝。  相似文献   
80.
文治在交通大学任职期间(1907—1920),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科学教育,同时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现代大学教育相互融合,寓传统文化教育于科学教育之中,追求工科教育的本土化,力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和具体国情的现代教育模式。这是唐文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鲜明特点,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可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