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2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继2009年1月出版《常识》评点时事大道理,热销十多万册之后,香港著名媒体人梁文道近期推出了他在大陆出版的第三本书《我执》,这本以其几年前在香港媒体上的专栏“秘学笔记”为主体的散文集,夹杂着梁文道对爱情、生命、死亡等人类永恒主题的大量感悟,兼真实与虚构的双重特性,是梁文道所有作品中,最私密、最感性、最特别的一本。  相似文献   
112.
本文对刘勰<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作了概略性探讨,特别指出它总结六期文艺美学、开启唐代艺术的美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3.
<正>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各种才能的构成,都不是一种因素。教师要想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才能,就应当研究某方面的构成才能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学生  相似文献   
114.
吕莹莹 《文教资料》2012,(12):12-13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表达了自己的文艺见解。他主张文道并重,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他的文又如在《答谢民师书》中所提到的那样,如"行云流水"般,让感情放纵奔流,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15.
顾大花 《小学生》2013,(7):53-53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变成纯粹的"教书"。只有把语文教学融人我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才能学好知识,掌握知识,活用知识,并在学习语文知识中,了解社会,接受教育,成为真正的社会的人。一、用生活来教学,把语文知识生活化1.教学过程生活化就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去亲自实践、感受、体验、理解。(1)创设生活情境。教学活动过程的素材应取自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如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句子、内容时,除联  相似文献   
116.
语文教学应该坚持文道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思想教育。渗透是最佳的方式,主要途径有: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和作者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在说中成长,在说中感受到伟大的人格,使自己的思想受到熏陶;让学生在写中拓展体会,在写中明白事理,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17.
徐果洪 《成才之路》2012,(14):11-11
正教育应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生活夯实基础,为了学生的成才和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的宗旨。新课程体系下,语文学科因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契机有很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品德的熏陶,实现智德双赢。  相似文献   
118.
苏轼推崇韩、欧散文,继承了他们的文论思想.但又有很大的独创性。他主张文道并重,其基本内容是“有道有艺”、“意为文之要”、“文以述志”。他肯定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他所谓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整个事物的客观规律,认为“道”要在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条。所以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相似文献   
119.
120.
记者、大学教授、客串主持,马家辉的头衔数不胜数,他自己却说最看重的还是"作家"。作家马家辉有一股子古代书生气,梁文道说他即使看到三峡的一座水坝,也能想起李白的诗,"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日三千里,郎行几岁归"。新书《死在这里也不错》即以他诗人般的敏感,来着力捕捉旅途中电光火石般的刹那。本文摘自序言部分,有删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