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90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169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8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当代化思潮中,张承志与王朔分别被当作精神价值的两极,这当然与他们极端的精神气质与思想倾向分不开,前被视为理想主义的旗手,表现出对乌托邦信仰信念的执,后被当成痞子学的代表,是不负责任的颓废虚无的破坏狂,一般人区分这两主要是从对商品经济冲击的态度来判断的,前是拒斥世俗化,高扬道德伦理的信念的,后则是拥抱一切低俗欲望利益的,这样的判断表面看来似有一定道理,其实不然,因为,在我看来,张承志与王朔的极端表现实际均是革的一个后果和反应,其心智世界中均伏有十年浩劫的某种遗传。  相似文献   
2.
克东 《中国集邮》2001,(6):10-10
打开“革”美术史,回顾那些久违的作品,过来人会联想到那段扭曲的历史。但以今天的眼光看,它蕴藏的史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后人可以否定历史的某段,但却不能割断历史。“革”美术作为那个时代特有的艺术,自然在“国家的名片”——邮票上得到反映。考证那一时期邮票的原图,是新中国邮票、特别是“革”邮票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收藏》2006,(8):39-42
引子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是一伙什么样的罪犯?一般人都知道他们犯的是妄图颠覆国家的政治罪.他们是一伙窃国大盗。实际上.他们还是一伙大贪官.是窃夺国家及私人文物的窃贼。这后一点.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记得林彪.江青集团倒台以后.故宫博物院曾在一个僻静的院落里办过一个小型展览.披露林、江集团掠夺文物的某些情况.但材料很不充分.举办的时间又很短.参观者最多不过3000人.所以一般人并不了解林、江集团窃夺文物的详情。前几年.有两个美国人写了一本《康生传》.其中披露了康生窃夺文物的一些情况,但并未涉及林、江集团的其他人。国内出版的一些康生传记类材料也是这种情况。总之,从目前有限的信息中,一般人很难详知林、江集团窃夺文物的罪状。  相似文献   
4.
张乃良 《收藏》2006,(9):62-62
在我的多收藏品中,有几件“文革”瓷塑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有老农在田间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还有贫下中农为发行新农村,劈山引水,改造天地的。  相似文献   
5.
袁亮 《出版科学》2001,(1):57-62
在“革”中,周恩米反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鼓吹的极左思潮,大力提倡广开言路一他多次提出,不能搞思想垄新,不能搞思想封锁,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因人废,不能任意封存、烧毁图书=他反复要求恢复和发展新闻出版事业,要多出好书.多出青少年读物,尽快解决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无书可读的问题:他亲自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批准恢复了一批新闻出版单位,并关心和批准出版发行了一批重要书籍。  相似文献   
6.
收藏信息     
王文君 《收藏》2001,(5):59-59
时下,连环画成为藏品中的后起之秀,特别是“文革”时期的,由于各路人士争相抢购,使之身价百倍,个别市场有人见书就收,大有欲一网打尽之势。“文革”连环画成了藏者的首选之物,在专场拍卖交流会上,成交率独占鳌头。它们如此受人青睐,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计划经济模式下,长期以来出版社的图书一直由新华书店独家经销.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文化大革命".十年文革,大革文化命,出版社关停并转,无书可出,新华书店也只有马恩列斯、毛泽东著作等.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文化园地的春天,出版业得以复苏.  相似文献   
8.
文革期间为了保证“毛主席著作”优先运递,专门印制了“毛主席著作”邮件袋牌。红字,66×38毫米,无代号。  相似文献   
9.
1956年我在大连读中学时,因酷爱摄影而拍摄了一幅早期“作品”,由此算起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影龄”了。回首半个世纪与摄影结缘的风雨历程,虽然用自己的镜头留下一些历史碎片,但在我的摄影生涯中,快乐与艰辛同在,无奈与苦恼并行,经验不多,教训却不少。愿借《青年记者》约稿之机,向青年记者朋友们吐露一个老新闻人的心迹。  相似文献   
10.
止庵 《编辑之友》2008,(2):62-63
我不止一次讲过,自己的人生观得之于《庄子》与《论语》。我最早接触《论语》,还是一九七三年“批林批孔”时,报上连载“《(论语)批注》”,每天登段原文,再加一番批判。我对批判不大感兴趣,倒觉得“子日”的内容挺有意思。以后向朋友借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读了《论语》的全文。“文革”结束后,报上登出拨乱反正的文章,有一篇题目忘记了,引用很多孔子的话,令我颇有豁然开朗之感。我之懂得孔子,乃自此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