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90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169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8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清明杂感     
再过月余,便是清明了,竟联想到几桩关于清明的旧事.生出一些半新半旧的杂感。 在“文革”年代.民间的悼亡扫墓,曾被列为“四旧”、任“造反派”们肆意“破除”。倘若谁去父母墓上祭了一遭.或去至爱亲朋的墓上祭了一遭.再加上被祭的人历史并非一红到底.那么,祸事就要临头了。  相似文献   
152.
“文革”时期的中国图书馆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时期的图书馆事业是我国当代学术研究中一段很薄弱的部分.笔者查阅许多回顾50多年我国图书馆当代历程的文章,发现回顾文章对1949-1966年"文革"前17年和1976年(尤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近30年的我国图书馆事业研究部有全面、详细的论述.而对"文革"十年,则大多是几笔带过,仅概括为"十年动乱,图书馆被迫停止了正常的工作","图书馆事业遭受到空前的浩劫和灾难","图书馆学研究停滞".  相似文献   
153.
“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时期的图书馆事业是我国当代学术研究中一段很薄弱的部分。笔者查阅许多回顾50多年我国图书馆当代历程的文章,发现回顾文章对1949-1966年“文革”前17年和1976年(尤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近30年的我国图书馆事业研究都有全面、详细的论述。而对“文革”十年,则大多是几笔带过,仅概括为“十年动乱,图书馆被迫停止了正常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4.
“五七干校”是“文革”中的一个“新发明”,就是将有问题的干部和机关、学校、科研单位的知识分子,以“工作单位”为“单位”集中到农村,进行长达数年的劳动改造。  相似文献   
155.
1978年,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因发表小说《伤痕》而一举成名。“伤痕”一词之后成为追澍“文革”记忆的文学思潮的名称。当初还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的他.到底怎会成为“伤痕文学”(注)第一人呢?日前,本文作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56.
文革”期间中国经济整体倒退,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社队企业却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起来,以无锡县为代表的苏南地区社队企业更是异军突起苏南地区自然环境、人文传统为社队企业发展奠定基础,“文革”后期制度变迁推动社队企业崛起.  相似文献   
157.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我与《文物》杂志、中华书局 “文革”羯鼓声高,和弦音寂。大约在林彪出事以后,对知识分子管制较松,但是无事可作,上班看报。我想业馀总得干点什么,以免浪费光阴。我就从头学起中国文物与考古的学问。办法是,以北大的考古讲义为基点,环绕这本讲义读《文物》《考古》等杂志,旁及其他专业书籍,并作笔记。这样念了四五年,除了没有下工地的感性认识,自觉书本知识足够应付考古学专业大一至大四课堂考试的了。  相似文献   
158.
《上海教育》2006,(10A):18-18
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与共和国共同走过的这段路,也意味着吃过很多苦,经历了很多坎坷。我们都经历过“革”、上山下乡,曾经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见过许多残酷的社会现状,对人生的认识更为深刻,办学思路也更人性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我学会了善待每一名学生,给他们以希望,让他们快乐地成长。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切的社会责任感,也许是我与年轻校长的最大区别。  相似文献   
159.
陈思和 《新读写》2008,(11):15-15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相似文献   
160.
人们对浩然的人品,都给予肯定,人们争议的,是承载在浩然身上的历史重荷。那是浩然自己承担不了的,他也始终没有从中解脱出来。因为那不是浩然一个人的历史,那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