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展的新民歌运动,文艺界也参与其中。从收集、整理民歌,协助各地出版民歌集,到研究、赞美民歌的艺术价值,展开关于民歌创作手法和诗歌发展道路的两次大讨论,再到参与新民歌的创作、发表许多“民歌体”的作品,文艺界在这场诗歌运动中偏离了健康的轨道。这一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2.
环境、人及其人事的变化导致新、旧民歌迥然不同。新、旧之间,相对而言,:日意味着基因,新意味着遗传,共性于一脉相承,区别于面貌渐变。对待事物发展的态度,向前看,更要向后看。新民歌之道在于:领悟本旨不违宗,与时俱进不违时。对待新民歌的态度,应该是:只要不违本,当给予起码尊重、恰当鼓励和与时认可。  相似文献   
23.
新民歌是中国民歌得以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对《彩云追月》、《玛依拉》、《在那东山顶上》这三首具有新民歌代表性歌曲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优劣、新民歌的发展趋势以及新民歌的分类。新民歌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有选择的吸取通俗歌曲的元素,使民歌得到更广泛的发展,进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4.
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新民歌内在地隐含着诸多神话因素,具体体现在:二者都受到外界力量压力的潜意识的影响;都把自然界作为现照的主要对象;都体现出创作者主体性与复杂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创作主体思维这一深层心理因素上也具有相似性;创作者都表现出“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从中国传统歌剧和民歌出发,对近几年来新民歌的兴起作了比较细致的评论。对新民歌的流行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歌艺术的冲击也作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6.
魏剑美 《教师博览》2009,(11):49-49
大凡写几行文字的人,都碰到过有人来找做枪手的时候吧。以我的观察,越是轻慢知识的年代,越是热衷于玩文字花样,所以才有“新民歌运动”与“反右派运动”交相辉映的奇特景观。今天社会,所谓的知识分子在商业和权势的双重逼迫下,等而上者为花瓶,等而下者为奴婢。花瓶也好,奴婢也罢,其价值大小往往就由炮制论文、报告、总结等的水准高低来决定。  相似文献   
27.
本文按照历史的脉络,从几个方面展现了我国古代音乐所经历的最为辉煌的时代-唐代音乐,文章真实、形象地介绍了唐代音乐的流传、发展和繁盛情况,为乐于了解、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和热心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的有识之士提供了一点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能使读者从中领略到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多彩与辉煌。  相似文献   
28.
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音乐也愈发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在长时间接触音乐后,其对音乐的理解与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这使得音乐的创造风格和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新民歌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音乐的需求。  相似文献   
29.
新诗的形式问题历来是新诗研究的"关节点",同时,也是常常会引起论争的焦点之一。本文选择发生于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充分联系新诗发展的历史,并最终以"政治文化"的视角看待这一关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变动,进而反思历史,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30.
新民歌运动以及文艺大跃进是一场有组织、有领导、自上而下开展起来的文艺运动。它是权威话语征用大众话语和民间资源颠覆知识分子话语的一次运动,意味着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启蒙主义精神的彻底消失和现代性追求的全面中断。虽然大跃进文艺受到"左"倾文化思潮的影响,显示出严重的虚假性和荒诞性,但它却体现着那个年代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时代情绪,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资料价值。要使文艺大跃进和1958年文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则必须对文艺大跃进如何重构被知识分子冲破了的规范、1958年文学如何走向文革文艺、两者有何内在的逻辑关联、大跃进文艺在文学史上有何特殊意义等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更详细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