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434篇
科学研究   113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150篇
综合类   59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1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旭日阳刚"业余组合演唱的歌曲《春天里》,感动中国,轰动一时。这一现象引发对时下音乐教学的诸多反思,如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表演时的状态、艺术修养的积累、生活体验与音乐的表情达意、舞台感等。最有价值的音乐表演是所有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共鸣,音乐教学不可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93.
齐秀珍 《教书育人》2011,(33):68-69
一环境育人的教育心理学效应从人的心理状态看,无意识的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环境设置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即是不被受教育者察觉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在  相似文献   
94.
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克服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互分裂的精神病态和危机,在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互补偿、整合与转化中,创造和谐时代精神,追求心灵健康和人生意义的"自性和自性化过程"。脱离自性和自性化这个核心及其对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沟通与整合作用,望文生义地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解为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核心理念,并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出发去理解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性质、宗旨和意义,是对荣格的误读。克服对荣格理论的这个关键性误读,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关于荣格原型批判理论再认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5.
一、人生而有欲。相持而长《苟子》指出:“人生而有欲”,“所受乎天也”。这里的“欲”指人的欲望、需要。它是人的一些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主观因素,也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96.
1前言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又会在人的行为中表露出来。通过仔细观察人的行为变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有的思想的品质,有助于增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全面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人的内心,  相似文献   
97.
1说服教育进行说服教育是通过教师的言语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性格完善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并帮助学生明确性格完善的具体目标。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  相似文献   
98.
戴海光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21-25,29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萃集革命与创作于一身的“奇人”。综观他的六部小说,在清新飘逸、温柔凄艳的文字中,蕴含着浓厚的恋母仇父情结,而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恰恰是这种情结出现的根源。这种情结的作用,导致了苏曼殊在小说中呈现出过分地褒扬女性而极度地贬低男性的两极对立的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99.
《明朝那些事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1年10月第1版)第5部,就嘉靖年间提到《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文中说:名声大了,收入自然也高了,李时珍就算闭着眼号脉,混个百万富翁也绝不成问题。然而,他默默地收拾行李,开始远行,足迹踏遍了全国十三省,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悬崖峭壁,凡是有药材的地方,就有他的踪影。  相似文献   
100.
莫言的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最具有鲜明特色并倾注作家丰沛情感的莫过于《蛙》中的姑姑。莫言对姑姑重男轻女集体无意识的质疑、雄性化的女性形象等描写无不彰显了姑姑追求与男性平等的主体意识。在《蛙》中莫言有意遮蔽对男性形象的塑造,着力于将女性个体融于宏大的国家历史背景之下,在"极致"的计划生育环境冲突中凸显女性的命运。女性觉醒者无路可走的历史困境往往造成了女性的悲剧结局。这也是莫言的《蛙》带给读者的思考与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