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9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乒乓世界》2014,(1):100-101
问:“我在实战中总感觉自己的发球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发抢的威胁比较小,不知应如何改进?” 技术解析:吕先生的发球多以长球为主,而长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快,他的球太慢了。如果对方接发球水平比较高,可以直接抢攻,那他连衔接第三板的机会都没有。另外,吕先生发球的旋转比较差,这和他拉球的实力不太成比例。建议他单拿出一些时间,专门练习发球。  相似文献   
62.
【背景材料】10月16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正式发布了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站的站名和站址位置。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南极昆仑站”,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站的位置确定为:南纬80°25’01”,东经77°06’58”。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南极昆仑站是我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  相似文献   
63.
柴西南盆山耦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少辉 《内江科技》2009,30(1):86-86
本文通过对采西南坳陷主成盆期地球动力背景、地壳结构、区域应力场、盆地内部主体构造特征的分析。提出新生代以来柴西南坳陷演化模式,即坳陷的产生、发展、形成总体受南北向挤压应力机制控制.这种挤压应力机制是长期的,昆仑追山隆升作用控制坳陷发生与发展的全部演化过程,阿尔金造山带影响较为局限,具有一定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64.
提起数码印刷,人们首先想到就是快捷。的确,数码印刷正以它的灵活与快捷受到人们的认可。然而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却有这么一家公司,他们立志要做一家“慢”公司用“慢”的思维和心态去经营这项“快”的事业。快与慢的反差引起了记者的好奇.于是我们走进了这家公司——深圳昆仑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仑数码)。清新素雅的装修风格,宽敞明亮的环境.还有总经理黄瑾女士热情的微笑,让我们忘记了旅途的疲劳,接下来对黄瑾的采访就更像是聊天谈心了。  相似文献   
65.
唐诗中的昆仑世界,是以地理上的大昆仑为依托、以神话昆仑为主要框架构筑起来的,濡染着唐代鲜明的时代风貌和唐人特有的审美意趣。但考察昆仑的地理和历史文化源渊即可发现,与此前神话故事中的昆仑相比,唐诗中的昆仑意象,其神境背景、异域风光已然消退,而人间情调和主流文化却得以深化和凸现。  相似文献   
66.
谭嗣同《狱中题壁》(望门投宿思张俭)一诗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里的“两昆仑”所指为何,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辨析,然而多种见解都程度不同地忽视了诗歌内在的整体含义。本文从诗歌本身的确指内涵入手,并结合谭嗣同的激进思想和“任侠”轻生性格综合分析,认为“两昆仑”一指诗人自己,另一指大刀王五。  相似文献   
67.
在中国古籍中,经常出现大夏这个名词.例如:<逸周书·王会解>中有:"禺氏騊(馬余),大夏兹白牛."[1](P251)同上<伊尹朝献>中有正北十三国的国名,[1](P255-256)大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8.
本刊讯 近日,畅销书《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的长篇小说《迷航昆仑墟》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69.
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上海,前往南极,开始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此次科考最核心、也最引人瞩目的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考察站昆仑站。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三座南极考察站。  相似文献   
70.
少年追梦人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这是百年前,中华先烈的疾呼。"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梁启超写下了对未来的梦想和期望。曾经那不可一世的"天朝之梦",早已远去,173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更加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