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7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70篇
综合类   80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保持多极化SAR图像的极化特性,协方差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必须在相同的局部同质区内进行独立的滤波处理.大多数滤波方法都采用了固定大小的滑动窗技术,导致其同质区域的大小不能自适应于局部纹理的变化,因此,很难解决保留结构特征和平滑斑点噪声这对矛盾.要解决该问题,可采用大小可变的滑动窗来搜索局部的最大同质区,最大同质区的大小能自适应局部纹理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保持图像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极化特性,同时也能获得较好的斑点噪声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52.
为满足实时地形测绘需求,从算法本质上解决运算量太大的问题,提出基于机载双天线InSAR系统的实时DEM生成算法.采用非线性ECS自配准成像算法,获取高精度配准的双通道SAR图像,省略了后续非常耗时的配准过程.对获取的双通道SAR图像,进行快速干涉滤波产生高质量干涉条纹,进而对该条纹采用基于密集残差点划分的快速相位展开算法,获得无缠绕干涉相位.对于传统非常耗时的参数定标问题,采用基于外部粗精度DEM数据的初始相位偏置实时估计算法,并结合在定标场获取的基线长度、基线倾角和绝对延迟时间等参数进行反演,实时获取DEM.通过算法实时性分析,给出硬件实现方案.实际InSAR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本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3.
把通常用于图像处理的CLEAN算法引入到SAR成像处理中,提出一种基于CLEAN 的SAR图像旁瓣抑制方法.分析算法流程,比较点目标仿真结果和RADARSAT-1海洋稀疏目标场景成像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成像分辨率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旁瓣.  相似文献   
54.
提出了一种快速干涉滤波算法,解决了传统干涉滤波方法速度较慢的问题.首先对2天线的单视复图像共轭相乘产生干涉复数据,进而对该数据进行方位向多视处理,并对实部和虚部分别快速均值滤波产生干涉条纹,最后对干涉条纹进行快速准中值和均值滤波.在滤波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相邻像素滤波时的窗口信息来最大程度减少运算量进而提高滤波速度,保证了滤波质量.通过对实测数据滤波结果的分析比较,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5.
56.
针对各向异性扩散方程抑制SAR图像相干斑时,需要进行多次迭代,很难用于实时处理的情况,提出一种改进算法.该算法根据图像变差系数,自适应调整中心像素与各方向扩散系数的权重,从而在均匀区域加速扩散过程,在非均匀区域保留原各向异性扩散方程的性能.利用机载SAR图像对算法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算法仅需较少的迭代次数,就可以获得与常规各向异性扩散方程相干斑抑制相同的性能.  相似文献   
57.
Starck等人的图像增强方法不能有效增强SAR图像中的边缘特征.为此,提出一种curvelet域SAR图像特征增强新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curvelet变换多尺度多方向特性及其良好的各向异性特点,在curvelet域内提取图像的边缘特征,并定位特征curvelet系数.通过增强特征curvelet系数,达到增强图像边缘特征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与Starck等人的方法相比,本文算法能够更加有效性地增强SAR图像的边缘特征.  相似文献   
58.
为了解决传统谱聚类算法对大尺寸海洋图像难以进行有效计算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谱聚类算法.采用分块方法将原始图像分割成多个子图,同时结合随机采样算法利用采集的样本估计全局样本,在保证分割精度基础上大大降低计算复杂度,有效地处理高维图像,针对随机采样的不稳定性,采用多次采样聚类并结合大多数投票的方法,得出最终的分割结果.仿...  相似文献   
59.
中国极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为获取昼夜云图,1974年开始研制48转/分可见红外扫瞄辐射计,可见和红外图像地面分辨率分别为4和5.8毫弧度。1977年“FY-1”气象卫星进入工程研制,开始使用辐射致冷器冷却的HgCdTe红外探测器研制120转/分扫瞄辐射计,图像地面分辨率均提高到3.6毫弧度。随着HgCdTe探测器性能的提高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1982年开始研制360转/分5通道扫瞄辐射计,其中2个可见光通道用于海洋水色观测,图像地面分辨率1.2毫弧度。1988年9月“FY-1A”卫星首次发射,在1990年9月发射的“FY-1B”卫星上,扫描辐射计稳定工作了2年,图像清晰,红外辐射定标精度优于1K。为同时满足气象和海洋水色观测的需要,1989年提出研制十通道扫瞄辐射计,它不仅设有NOAA卫星AVHRR/3的6个探测通道,还有4个通道分别用于海洋水色观测和大气校正。该仪器装载在1999年5月和2002年5月入轨的“FY-1C”和“FY-1D”卫星上,运行寿命分别超过4年和9年。为发展新的遥感仪器和提高观测能力,在2002年发射的“SZ-3”和“SZ-4”飞船上进行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太阳紫外光谱探测仪、地球辐射收支仪的遥感试验,并开展了大气红外分光计的研制,为中国极轨气象卫星从二维图像向三维立体观测建立了技术基础。第二代业务气象卫星“FY-3A”和“FY-3B”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10年11月发射,各装载了10台遥感仪器,获取的数据用于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有20个探测通道,可对全球表面状况做较精细的快速重复观测。  相似文献   
60.
为了加快SAR成像算法人才的培养周期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先易后难和循序渐进的设计原则设计了SAR成像算法的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理解SAR的基本原理、正确地实现各种成像处理算法和接触工程中可能遇到的成像处理难题。该实验教学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缩短SAR人才培养周期,并增强学生的科研的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