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1篇
教育   456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4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贺铸词在词题、词调及表现手法三方面深具特色。为词另立新名是为求得词题与词之内容情意的契合对应;从所用词牌之量化统计中益见词人创调之才;“檃括”手法的大量运用也成为贺铸词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92.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的传奇经历和高尚情操历来被人们当作巾帼英雄的典范而讴歌,木兰的形象亦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英雄人物之一。正因如此,评论者多认为洋溢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迈乐观,但仔细品味木兰代父从军的心路历程和全诗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我们感受更多的却是封建时代女子从军的无奈伤感,而不仅仅是豪迈乐观。  相似文献   
493.
《木兰诗》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教学中,学生从木兰辞官还乡概括出木兰不慕功名利禄的品质,教师给予了肯定,理由是参考书上是这样写的。我翻阅了学生的参考资料《新教材·完全解读》,第80页是这样写的:“第五段写木兰还朝不受封表现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494.
霍新艳 《课外阅读》2010,(9):129-130
一、“以点带面”读诗歌 《观沧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一首,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作者是曹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但诗人的趣味并不在单纯写景,是一首很有分量的诗。  相似文献   
495.
汉代乐府民歌是汉代劳动人民社会实践和生活情感的真实记录,其中描写女性的民歌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妇女的社会实践、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表现了她们对人性美、爱情美、人格美、劳动美的强烈追求,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496.
明朝建立后,在继续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强化地方治安管理,主要表现就是不断地修筑城墙。既有在前代基础上增修的,也有本朝新建的。本文以地处西南的广西平乐府为例来加以说明,并试图探求其不断修城的根源——明朝赋役沉重,对百姓百般盘剥;自然灾害严重,救灾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497.
《乐府群玉》增订与残缺情况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类聚名贤乐府群玉》选录小令的情况,可以推知它存在增订的情况,天一阁旧藏蓝格影元钞本及其后的各种校本,当源于增订前较早的版本;增订本早佚,《乐府群珠》保存了增订本的部分面貌,尤其是不同于今本的部分格局。《乐府群玉》选录贯云石等人的小令甚少,但并非残缺所致。此外,今本有三处具体可指的残缺之处;卷三、卷四是否存在残缺均有可能。这些都纠正了隋树森校订本前言对该书残缺情况的判断。  相似文献   
498.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刘希夷此诗从红颜女子写到白头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有很深的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499.
"太康之英"陆机,是继三曹之后大力创作乐府诗歌的重要作者。他的乐府诗积极接受汉魏乐府的影响,几乎全部运用古题,并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上极力模拟前人作品。在模拟的同时,陆机也力求创新。他的诗语言丰富,辞藻华丽典雅,对仗工整,叙事性减弱而抒情性增强,使乐府诗进一步走向了文人化的道路,深远地影响了后代诗人,并对汉魏乐府成为经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00.
兴盛于唐代白居易时期以“忧黎元”、“补时阙”为主的新乐府,虽然“可以播于乐章以歌曲”,但由于其内容不符合唐廷“新词”的标准,故其实“未尝被于声”。这一实况的存在,是导致唐后特别是两宋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乐府诗全然不能“歌曲”的最根本性原因。而另一方面,由于“乐府音节,自宋已失传”的实况,使得唐后其它类别乐府诗的入乐也大都无乐谱可凭藉。但唐后的歌行类乐府、竹枝类乐府、宫词类乐府,却都是可配乐而唱的。这些乐府诗之所以可入乐者,主要是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以里曲代为,二是创制新曲,三是套用其它曲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