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1篇
教育   538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适现存辞赋三篇,均作于出仕前。高适的辞赋在题材、内容、创作手法方面对前人学习借鉴较多;在语言、句式及抒情方式方面颇具特色。由于高适的个人经历、文学传统及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他的辞赋中始终洋溢着“不遇”还“自励”的乐观之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思想性。  相似文献   
22.
赵明 《华夏文化》2010,(1):34-35
<正>曹植所生活的建安时代处于东汉末期,历史的风云际会使这一时期成为继东周、秦和西汉末期之后又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当时天下大乱,诸侯割据;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独掌朝政;曹操与各路诸侯会师讨伐董卓,时代陷入了大分裂、大动荡的局面,同时把人民带入空前的祸殃之中。据史载:人烟稠密的中原地区"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  相似文献   
23.
今人爱才、赞才,古人也是这样,只是古人的赞语与今人比起来显得不落俗套,丰富多彩又文雅贴切。八斗之才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曹植的文学才能,为当时和后世所推崇。谢灵运在自负的同时,对曹植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后人因此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夺席之才典出《后汉书·戴凭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喜欢谈"经",在正月初一令能够谈经的群臣百  相似文献   
24.
赵壹,字元叔,东汉时汉阳郡西县(今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人,大约生于东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卒于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著名辞赋家,是东汉时期与书法家敦煌人张芝、思想家镇原人王符齐名的陇上三大家之一。赵壹本名赵懿,因晋人作《后汉书》时为避司马懿名讳,改作"赵壹"。《后汉书·文苑传》说他"体貌魁梧,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是一位典型的北国伟丈夫。赵壹出身寒门,为人耿介,落拓不羁,文辞过人而"持才倨傲",不肯结交权势,因而受到地方  相似文献   
25.
26.
由于受时代氛围、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曹植对以“立功”为主要内容的人生境界孜孜以求,并将这种境界通过艺术形象做了多侧面、具象化、立体式的极富魅力的展示。这多种形象重叠、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同时,立太子失败带来的困窘镜遇迫使曹植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找到了一个可以让心灵得到暂时慰适、精神略为宽松的虚幻境界──游仙幻境,作为他追求的美好人生境界的折射.此外,曹植作品中体现出的人伦亲情与谐和乐群的心绪,是他的诗受到读者称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7.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灵、精神、情感、思想的真实写照,曹植生活在一个思想解放、社会动荡的建安时代,他所留下的诗文不仅是他一生内心情感变化的轨  相似文献   
28.
《家教世界》2008,(Z1):43-43
成语:千钧一发释义:比喻情况万分危急。故事: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枚乘,他擅长写辞赋。开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作郎中,刘濞想要反叛朝廷,枚乘就劝阻他说:"用一根头发系上千钧重的东西,上面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边是无底的深渊,这种情景就是再愚蠢的人也知道是极其危险的。  相似文献   
29.
作为魏晋诗坛重镇的曹植、陶潜,其诗文中都流露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比较和审视二人生命意识的异与同。曹、陶均得力于中古文化儒道互补的人文精髓,但在各自对生命意识的认知上有不同的表现;在人格取向上,无论子建的“进”,或渊明的“守”,都源自传统文化的人格模式以及各自的时代风尚,并殊途同归;在对其诗歌的渗透中,也均流淌着强大的生命意识之流,并泽被后世诗坛,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0.
曹植诗歌代表了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的巅峰状态,其艺术手法值得我们予以思考和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们认知、理解曹植诗歌艺术手法,是本文主要致力于探究的课题。本文提出了几个教学路径,以其实现最大程度上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