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篇
  免费   2篇
教育   472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2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曹禺前期几部代表性戏剧作品的自杀母题中探究曹禺对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意识的认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而研讨曹禺戏剧创作转变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2.
文章对曹禺的生平与学术成就进行了简介,着重展示了曹禺通过利用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创作的经历,并探寻他从读书中所悟出的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83.
毛婷婷 《文教资料》2009,(23):16-19
话轮作为会话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用于解释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戏剧冲突以及情节发展.本文作者以话轮转换模式为理论框架,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戏剧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日出>及<原野>中的周繁漪、陈白露和花金子三个形象进行分析与比较,揭示话轮转换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发展话轮转换模式在戏剧分析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4.
戏剧作品要在有限的剧场空间里揭示深刻丰富的社会人生世相,就须使剧场小舞台演绎为人生大舞台。因此,剧作家对“人”与“戏”关系的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曹禺早期戏剧能够依据角色性格发言行动,突出合乎角色情感逻辑的细节,展示角色间互为作用力的关系,这是剧作家依托“人”“戏”关系成功营造“剧场性”的关键。曹禺后期的剧作,在人物塑造以及剧情建构方面与前期相比则呈弱化之状,由此造成的审美萎缩,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85.
曹禺以巴赫的作为贯穿<雷雨>序幕和尾声的背景音乐,是别有深意和匠心的.但是几乎没有研究者注意到这一音乐语言与文本的深层结构、精神内涵之间的深刻联系.巴赫是"西方音乐之父",其的复调、和声、对位等多种手法的高超运用所营造出的极为复杂的音乐结构和相当深刻的思想情感,对曹禺的文学创作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雷雨>有着明显的宗教氛围,突出了神秘与救赎的宗教精神.在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的设置上,曹禺犹如一位交响乐指挥,以丰富复杂的复调结构把冲突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86.
今年9月,在纪念戏剧大师曹禺百年诞辰之际,天津首家民营话剧团——美域曹禺话剧团上演了全本《雷雨》。所谓“全本”,即全剧包括六个部分:序幕、一至四幕、尾声。但在几十年的漫长演出中,“序幕”和“尾声”一直都被删掉了。  相似文献   
87.
曹禺 《课外阅读》2010,(6):22-23
小方子,你不能再玩了,爸爸心里真着急。这么大岁数,不用功写作,还不能“迷”在创作里,将来如何得了?我以为人活着总要有一点比较可以自豪的内在的理想,万不能总想着有趣好玩之事,要对爸爸说真话,要苦用功。必须一面写作,一面争取多从真实生活中找素材,积累素材。  相似文献   
88.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1910-1996)诞生一百周年。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文化巨人.以他优秀的话剧剧本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话剧这一西方引进的艺术样式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并赢得了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普遍喜爱。  相似文献   
89.
巴老逝世后,《收获》载过一位客居海外的老妪回忆抗战陪都作家圈生活琐事的文章。她由靳以讲到巴金、曹禺、老舍……恨不得把那段重庆的锦绣日子,一缕缕地全给揪扯回来。  相似文献   
90.
周翠华 《文教资料》2010,(31):13-15
一战结束时期杰出的美国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当代精神悲剧。《欲望号街车》的电影版本对原著的创作内涵作了截然不同的诠释。本文从比较两个电影版本入手,应用接受美学理论、知觉概念,对文本的叙述结构、人物性格与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解构作品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