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2篇
教育   388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7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感谢羞辱     
上世纪80年代初.年。逾古稀的曹禺已是海内外声名鼎盛的戏剧作家。有一次,美国同行阿瑟·米勒应约来北京执导新剧本.作为老朋友的曹禺特地邀请他到家做客。  相似文献   
102.
《中文自学指导》2010,(5):117-117
为纪念曹禺诞辰一百周年,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等主办,巴金研究会、现代中文学刊杂志社协办的“经典与当代——纪念曹禺先生百年诞辰研讨会”,于2010年9月13日在上海召开。  相似文献   
103.
曹禺 《中文自学指导》2010,(6):95-97,F0003
致巴金 1983年10月26日芾甘:我十分想念你。听说你身体与精神都健旺,很是高兴。我想望望你,但又胆怯,因为你一再嘱我写的《桥》到今日还无着落。觉得对不起你对我殷切的期望。然而我还是那句话必写出!只要要晚一些。我把这情况也告知李致,这次川剧来京,我费了点时间,还有其他接待事宜也耽误我。你又该笑了,家宝就是爱热闹!其实写不出东西来时,空虚,也苦闷极了。感觉自己那点货已经挤干了。有时甚至悲观!这两天,情绪又好起来。大约否极泰来!  相似文献   
104.
借由曹禺百年诞辰之机,重新登上舞台的四部人艺作品都在回归经典;而另一方面,在中国发展了近30年的实验性“先锋话剧”正在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05.
如今中学语文教材中.曹禺的作品只剩下了一篇——《雷雨》第二幕的节选,而且放在第六册。即高三下学期。由于高考不考戏剧,有些学校便干脆不教这一课.即便教了.又由于学生乃至教师对话剧已经颇为陌生.很难抓住曹禺剧作的特征和神韵.给学生们留下了遗憾。  相似文献   
106.
《雷雨》:命运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雨》是命运,“太像戏”的结构天是命运悲剧所必需。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并非“伪善”。周蘩漪为满足情俗不异乱伦并不“可爱”。侍萍承担了的全部重量,并敢于和命运抗争,最能引发对人命运的畏惧和对她的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107.
尽管国内外关于老舍或曹禺的"作家专题"性质的研究已开展得相当深入,但在二者"比较研究"方面却几乎还是空白,只有片段或资料性的文字昭示着二者的"可比性",所以将这两位著名作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和创新性,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王俊虎的《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一书,正是这方面研究的力作。该书以平行比较的方法、历史的视角、国际的视野凸显出老舍和曹禺在家族文化、女性思考、戏剧构想、宗教信仰、文学理想、晚年境况等方面的异同,极大地拓展了老舍、曹禺研究的学术领地和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08.
曹禺在《雷雨》中建构了具有双重功能的叙事文本;以“结局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浅层情感需要的阅读文本,和以打击这个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深层情感需要的反思文本。本文试解读这两种文本功能,发现曹禺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09.
吕恩 《兰台内外》2006,(6):48-48
万昭是曹禺和第一任夫人郑秀所生的女儿。近日,她向我谈起了曹禺老师70年前写《雷雨》的那段经历,也是郑秀和曹禺恋爱史中一段美好的追忆。  相似文献   
110.
曹禺与张爱玲的作品中都有着浓厚的家族情结,但风格各异,一个是压抑沉闷,显得凝重,充满着对家的强烈的排斥;一个是充满着深深的怀旧情绪,用雍容华丽的文字彰显着“家”中人性的扭曲,透视出“家”中的悲哀与荒凉。文章主要从两位作者的身世与童年经历的角度探讨两位作者作品的异同,从家庭场景在作品中的再现和作品中“母爱缺失”的意象这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其作品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