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2篇
教育   387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7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1.
曹禺的话剧 ,确立了中国话剧剧场艺术 ,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曹禺的话剧具有诗一般的抒情风格 ,这是因为作者成功运用了缤纷多彩的意象。我们可以从曹禺的四部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和《家》中看到这一鲜明的特点 ,从而了解意象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情绪、传达作者写作意图以及增加作品艺术色彩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32.
33.
基督教文化对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人生的体认,又渗透在他的戏剧文本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重要精神来源.曹禺忧郁而热烈的性格、孤独的体验、博大的同情心、对人生意义的痛苦求索是他走近基督教的重要原因:忏悔意识、罪恶与救赎、不可知的神秘、劳动、爱人、遵从基督的规范,是显现在曹禺戏剧文本中的鲜明的基督教资源.  相似文献   
34.
曹禺剧作强烈的剧场性缘于其独特的剧场意识,构建其剧场意识的两大基石是观众意识和舞台意识,它们是成就曹禺前期剧作强烈剧场性的法宝。建国后,剧作家原有的创作个性自觉服从于时代的创作共性,创作主体身份从一个写戏者转成一个宣传者,舞台的审美娱乐功能被宣传教育功能所替代。观众的定位也随之发生从"被感染"到"被教育"、从"融入剧情"到"理性观剧"的转变。  相似文献   
35.
36.
大树 《湖北档案》2004,(8):38-39
1933年夏,一位目光炯炯的圆脸青年将他的处女作《雷雨》交给了《学季刊》。郭沫若读了这部剧作深感震惊,盛赞这是部“难得的力作”,称作曹禺“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伴随着这部力作的问世,曹禺还与清华园的一位纯情少女演绎了一首绚丽的初恋曲。  相似文献   
37.
死亡意识是曹禺剧作中主要的悲剧因素,曹禺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形式及死亡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希望的破灭与自我抗争;理想的归宿与自我救赎;沉重的负荷与自我解脱;伦理的重压与自我毁灭;罪恶的黑手与无辜的牺牲。  相似文献   
38.
关于戏剧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按题  相似文献   
39.
作为中国话剧一代宗师,曹禺的创作,始终离不开他童年的记忆。因此,从《雷雨》到改编自巴金的《家》,都展示出他对于女性灵性与美的赞颂,对男性孱弱性格的复杂感受。这一感受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又因为作者人生阅历与感受的改变而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分析曹禺前期作品,探寻其变化规律,可以更深刻了解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40.
曹禺在"当代"时代语境中的艺术生命历程与命运,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遭遇,而是具有普遍性本质意味的"曹禺现象".本文对解放后曹禺在迷失主体、失落艺术的文学历程上的思想、活动、成果进行具有历史现场感与现象还原感的分析, 揭示构成"曹禺现象"的内涵及原因,阐发其所拥有的反思"当代"文学理论与创作及文学史意义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