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5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钱丰 《语文知识》2004,(7):35-35
《文汇报》2003年11月16日“学林”版刊载了方健先生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文,文中说张先《苏幕遮》词中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后来为毛泽东所化用,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宋代词人张先“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之句,源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相似文献   
72.
李贺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抱负,却在仕途上迭遭挫折和磨难,政治上竟一事无成。这主要是其政治才能的匮乏,显示其大言不切于实和虚名不实于用,同时也表现为其情绪化现象严重,脱离实际而耽于幻想,内向、封闭、乖僻等性格弱点。  相似文献   
73.
分析李贺诗中最独特的通感、代语等修辞手法 ,它们不是诗人感觉方式的自然表现 ,而是自觉修辞的结果。李贺的创作显示出过度修辞的倾向 ,他在通感、代语等陌生化的表现手法中 ,发现了开辟奇境的可能 ,于是不断进行自我复制 ,致使那些有创意的新颖修辞在自己的诗中流为熟套。他的动机本与中唐文学极力求“奇”的主流趋势相一致 ,尽管有限的创作经历使他未能充分展开才华 ,达到成熟和完善的境地 ,但他和中唐其他诗人 ,将许多没有被词汇化的词语带入诗中 ,为中唐诗歌语言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4.
一、1.B(A.切片qie其余读qie;B.都读gu;C.前三个读qu,第四个读qu)2.D(供奉:指敬奉,常与神佛、父母等搭配。贡奉:指给朝廷。鲸吞,指像鲸鱼一样的吞食,多用来比喻吞并土地,而侵吞指暗中非法占有个人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  相似文献   
75.
李贺的诗歌近半涉及到女性,主要有神女、鬼女、凡女等三大类,以神女最为突出。正是对神女意象的着意描写, 李贺创造了其寄意遥深的鬼才诗学品格,丰富了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76.
李贺是中唐时期艺术上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他赞韩愈诗赋“笔补造化天无功”,其实这正是他自己所追求的创作目标。他的诗歌兼取众长,熔铸古今,呈现出奇诡峭丽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77.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乐府旧题诗。雁门,唐代郡名,在今山西省北部。太守,官名,秦设郡守,掌管一郡政事.汉景帝时始改为此名。隋唐时,以州刺史为郡行政长官.但有的诗仍沿用旧说.称一郡的行政长官为太守。行,为乐府  相似文献   
78.
李贺与海子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个人经历、写作理想及诗歌内容、意象、成因等诸方面均有许多相似之处,并突出体现在其爱情诗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79.
唐代诗人李贺描写音乐演奏的诗歌,想象奇特,思路奔放、跳跃,注意从音乐效果上表现一种神奇的意境,并运用通感手法塑造形象,大胆突兀,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他的诗歌激情洋溢,色彩浓重,语言峭奇,富有象征性,创造了一种神奇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80.
面对“极盛难继”的局面,中唐诗人寻求突破的策略是创新求奇,为其接受鲍照奠定了心理动因。其代表诗人李贺之诗“奇诡”、“瑰丽”,鬼气弥漫,偏嗜乐府,均最能见出其与鲍照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