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多次提出了知识分子的个人出路问题,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并没能给出最终的答案。1958年杨沫的《青春之歌》延续了这个主题,并做了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2.
张翼 《考试周刊》2014,(64):17-17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段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个艰苦的磨炼和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13.
9月14日 晴 一本好书在一个人的人生某个时期的出现,无疑会对这个人的人生道路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我而言,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14.
温源宁有一部《不够知己》,以极短的篇幅抒写他熟悉的现代中国人物,几笔就勾出人物的灵魂和特点。我觉得徐虹《废墟之欢》和《不够知己》极像。《废墟之欢》是徐虹对中国自现代史以来的诸多学家文人的印象结晶。其中既有早已成为历史人物的中国现代文化巨匠,也有当下活跃的风头人物。书中人物跨越了好几个时代,却都是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角色。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20世纪以来风云变幻之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5.
杨沫的《青春之歌》在出版后颇受好评,然而仅一年后,由郭开发表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对《青春之歌》的讨论。50-60年代学者们普遍从“政治阶级视角”去理解作品,而忽略了文本本身的价值意义;70-80年代,《青春之歌》走出“文革”的冷遇,研究者们将视点放到文本内部进行探讨分析;80年代末-90年代中后期对《青春之歌》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气象,分别从女性主义、心里批评、社会文化批评等全新的视角予以丰富开创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罗雪村 《出版参考》2014,(9):M0002-M0002
杨沫,生于北京。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编辑、副刊主编。1949年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  相似文献   
17.
改版后的《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时期集体话语、革命话语修正性别叙事的典型文本。修改版增加的女性成长的革命叙事内容,消解了主人公的性别意识,又以错位的方式实现了小说文本的“再生产”,在继承和延续鲁迅“娜拉出走”叙事传统的意义上,为“再解读”提供了性别话语建构的文学史依据。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意识形态背景下,审视革命时代的女性书写,必先回到文本生产的时代语境,依循叙事逻辑,寻求文本张力,以避免跌入将人物原型与人物形象相混淆的庸俗社会学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