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1世纪将是物质越来越丰富,科技越来越发达的年代,一方面人类为自己不断征服自然,为我所用而喜悦;一方面又为失去精神自由和心灵寄托而苦恼。作为人类精神先锋者的艺术家该如何走出精神的迷惘,建构适应新时代的正确精神家园,从而促进当今时代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成为人们当前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国家公园的构建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针对目前在建设中出现的社区冲突问题,基于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伦理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同源性、责任性、平等性为基本支撑点,通过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变革、政策措施的布局与落实,推动伦理教育和秩序重建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构建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冲突的缓解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并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鼓动下,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张载认为天人合于一气,人是气的聚合物,人性中体现了天性,人和万物都生于自然,是自然的儿女,从而提出了“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的道德伦理思想,为我们当代解决生态问题、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谪守滁州期间创作的诗文作品体现了他的“民胞物与”情怀。具体而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民吾同胞,爱必兼爱;在人与物的关系上,物吾与也,人物一体。这两点对当下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载“民胞物与”的理论基础是天人一体、自然与社会同构的宇宙本体论,其理论特色是理想的博爱思想与现实的平等观念的结合。“民胞物与”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对当代中国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观方面,中国古代哲学持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论宇宙整体观,即所谓的"人天同构"、"人道与天道同理"、"人与天地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其生态伦理学意蕴可以归纳为:"和实生物"的普遍联系论、"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论(道家)、"仁民爱物"的天人和谐论(儒家)以及"民胞物与"的终极价值论.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研究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对于扬弃人类中心主义、"保持自然界的和谐、稳定和美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深远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醉翁亭记》之所以具有永不衰竭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它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表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对崇高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给后人以无穷的回味。  相似文献   
18.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从形式上看与墨子的"兼爱"思想一样,都提倡一种普遍的"爱人"思想,但二者在前提条件、爱有无差等、目的等方面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别。爱有无差等,是二者最核心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张载《西铭》的大爱之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铭》是张载一篇几百字的文章,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价值,讲述了人在宇宙间的地位,人与宇宙的关系,并把“人”具体到“个人”。由此推论到人在宇宙间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生死问题,从而实践了儒家所提倡的“三不朽”。时隔千年,《西铭》仍折射出大爱的光辉,震撼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源于“太虚之气”的“天地之性”是先天的纯善,是人的本性所在;而同样源于“太虚之气”的“气质之性”则昏明晦暗,含有恶的成分,会蒙蔽先天的善。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指向,人们通过“善反”使“气质之性”归于“天地之性”,并不断追求最高的人生修养境界,使道德境界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