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8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0163篇
科学研究   203篇
各国文化   137篇
体育   256篇
综合类   448篇
文化理论   86篇
信息传播   51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432篇
  2014年   1007篇
  2013年   637篇
  2012年   745篇
  2011年   1028篇
  2010年   860篇
  2009年   851篇
  2008年   957篇
  2007年   721篇
  2006年   582篇
  2005年   457篇
  2004年   403篇
  2003年   441篇
  2002年   401篇
  2001年   355篇
  2000年   294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农村诗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的农村诗面貌独特,对农村生活的叙写多面、细切而又深挚。这种独特性,主要来自杜甫对农事的亲身涉猎,对农民的真情相待,对农村生活的深切体察,及对自身所遭遇的窘迫生活的真切感受等方面。  相似文献   
62.
柏铭久是三峡诗界的一块碑,与他同时代的人很难掂量出这碑到底有多重。雨果曾经说过:"欣赏平凡的东西和小山是容易的;可是那些过于高大的东西,不管是一座高山或者一个天才在离得太近去看的时候,是不那么容易看明白的。"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63.
于东坡诗而言,禅趣禅意渗透在审美趣味、创作思维、语言运用、意象撷取、题材选择、意境营造上;渗透在其独具特色的旷放豪迈归于雅淡自然、清静幽远的艺术风格中;渗透在其机锋敏锐的议论、深邃透辟的思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种种翻案、妙喻和谐趣、奇趣中。东坡诗中的禅影由无至有,由隐至显,最终达至诗禅浑融一体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64.
养气诀     
《健身科学》2011,(2):12
  相似文献   
65.
罗文菁 《小读者》2011,(4):29-29
又是一个烦闷的双休日,我被外婆关在家中。望着桌上那齐胸高的一本本练习,望着正在抄写的《清平乐·村居》,我又想起了那个由于这首诗引发的思绪。  相似文献   
66.
在我进入老年的生活中,仍坚持着两种爱好:一是旅游,二是集邮。为了抒发旅游观感,我自印了一些书籍,记录了一些所到之处的景观和感受。以邮票配诗的形式,吟诵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颂扬了革命先驱的光辉业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变化。旅游的范围越来越小了。如今常去的地方,就是公园了。陶然亭离我的住地较近,又交通方便,故成为我健身、休闲的经常去处。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  相似文献   
6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吟着陶渊明的这句诗,一个念头一闪而过:有时,我也想隐居。  相似文献   
68.
党海珍 《考试周刊》2014,(52):40-40
<正>诗词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它经典的语言、深沉的内容、格调的美妙,古往今来,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文人雅士。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不断受西方文化强力冲击的当代小学生来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里,让他们置身于诗情画意般的氛围中,爱上传统文化,爱上语文。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一、注重积累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  相似文献   
69.
秀峰是庐山的重要景区,钟灵毓秀,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诸多石刻碑文,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诗景。诗歌具有召唤性,而能经过时间的淘选而流传下来的秀峰诗景,其召唤性更有独特性:与秀峰实景相应,主要体现在语义建构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方面。既利于游客们对诗文的欣赏,又吸引着他们寻幽探胜。这对于景区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从社会地位、女性的心智及婚嫁方面描述了维汉谚语中共有的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并试图从文化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解析存在这种语言共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