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88篇
科学研究   9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林荣养 《物理教师》2002,23(11):17-18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定义式=n△Φ/△t可用来计算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它与电路的闭合与否,与磁通量变化原因和方式都无关。当磁通量变化不均匀时,按照上式只能计算感应电动势在△t内的平均  相似文献   
992.
993.
密度通常是指单位体积内含有的质量、但在以下几例电磁问题中则另有其意.  相似文献   
994.
在《电磁感应》一章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若电路不闭合或者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不发生变化,则电路中没有感应电流产生。  相似文献   
995.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照 《考试周刊》2011,(57):148-150
无线电力传输是一种传输电力的新技术.它将电力通过电磁耦合、射频微波、激光等载体进行传输。这种技术解除了对于导线的依赖,从而得到更加方便和广阔的应用。本文就无线电力传输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做了一些介绍.并对其未来可能的应用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96.
自感是一种特殊的又是普遍存在的电磁感应现象,它是高中物理“电磁感应”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就突破难点的方法作一探讨.一、教学难点分析教学实践表明,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学生无法理解自感电动势与通过线圈的电流的相互制约关系.具体有三方面原因.1.自感现  相似文献   
997.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许多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工作者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们研究和探索的一生中.由于某种原因,给他们自己、也给人类社会留下一些“遗憾”.现今我们来重温这些“遗憾”,可以从中获得教益,对我们的教学和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中学阶段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传统的方法常用示教电流表来显示闭合电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实验现象并不明显,电流表指针偏转太小,学生感到归纳的实验结果很牵强.而在研究电磁感应定律时,由于感应电流持续的时间很短,现象一闪而过,无法做到定量分析,并且两次拔插磁铁的快慢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实验的可信度不高.倘若利用数据采集器对实验进行一些改造,这些问题便都可以解决.它可以实时采集实验数据,将感应电流的瞬间变化完全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999.
由于现有印制电路板采用飞针或针床的接触式短路检测方法,存在着IC接触点小和检测区域受限两个主要弊端。本文开发出以电磁感测的非接触式印制电路板短路检测系统,该非接触式检测系统利用虚拟仪器LabVIEW将硬件和软件互相整合,将待测印制电路板某区域加上一定电压的正弦波信号,然后利用电磁感应探头测量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场密度分布情况,从而获取电路短路或开路的位置。该电路板短路检测系统通过实验证明,能够较准确发现电路板短路导线的位置,为印制电路板短路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根据科学探究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文章以《电磁感应》一课为例,阐述了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反思与评价、巩固与应用等环节中学生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