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9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狄金森是对美国诗歌有重大影响的女诗人。她在独特的写作风格描写诗人们很少触及的诸如死亡这样的主题。在她的诗中,死亡就是永生。而狄金森对待死亡的态度,缘于她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和个人经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和江枫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风格各不相同,一则古雅而诗意盎然,另一则贴切到位,但均体现出名译风范,都是成功的译例.  相似文献   
13.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她长期过着隐居生活,终生未嫁,她的一生犹如一个谜,让人捉摸不透。她一生写诗1800多首,却从未主动发表过一首。艾米莉的隐居生活对其诗歌创作不无影响。她的诗歌同她的人生一样独具特色,藏谜诗是艾米莉诗歌的特色之一,她善于用诗谜的形式书写生活中那些鲜明的意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藏谜诗可分为两种类型:半藏谜诗和全藏谜诗。  相似文献   
14.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1775首诗歌,其中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成为她所有诗歌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标新立异的创作特点。本文以心理研究为依据,立足19世纪美国时代背景,从诗人的生活环境、创作经历、宗教影响三方面入手,阐释诗人"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5.
融合传统的另类风景--论艾米莉·狄金森诗艺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被奉为现代主义先驱.本文从其诗歌形式、语言运用以及诗歌技巧等几个方面,阐述她融合传统进行创新,从而走向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This essay is intended as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Emily Dickinson's poem I Am Nobody! Who are you?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tylistics. By probing into such stylistic aspects of the poem as punctuation,figure of speech and rhythm and rhyme scheme,we may better understand not only the poem itself but also the poetess' mentality.  相似文献   
17.
狄金森对宗教的态度极为矛盾.她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却又对上帝极尽嘲讽;她拒绝皈依基督教,却又为自己冒犯上帝而具有一种负罪感.对于宗教,狄金森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经过苦苦探索,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个人信仰一人间即是天堂.  相似文献   
18.
成功     
狄金森 《良师》2010,(11):M0002-M0002
从未成功的人们认为成功最甜蜜。要领略仙酒的滋味,须经最痛楚的寻觅。  相似文献   
19.
西窗 《课外阅读》2013,(8):18-19
<正>关于苔藓,王维这样写":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巧的是,大洋彼岸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也曾在日记本上写下一行诗句:"如同亲人相见在一个夜晚,我们隔墙交谈——直到青苔长到我们唇上,且淹没了我们的名字……"王维说的是:这是个下雨天,他在庭院枯坐着,不想开门纳客,就一个人发着呆,看天,看一地苔藓,坐了很久,苔藓像蛇一样都要爬上脚背,漫上衣服来。  相似文献   
20.
艾米莉&#183;狄金森和席慕容的爱情诗,描写了因对所拥有的爱情不珍惜或粗心而导致爱的失去带给主人公们的哀伤、痛楚、悔恨与留恋,带给她们的对爱情真义的反思,对崇高爱情内涵的思索。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在与诗人、与作品主人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同时,反思自己过去的情感,思索现在所拥有的和将来的情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美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