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9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以极具特色的诗歌隐喻著称,给人以无限的新颖感和审美愉悦。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该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探讨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隐喻的含义,进而揭示其诗歌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42.
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以极具特色的诗歌隐喻著称,给人以无限的新颖感和审美愉悦。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该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探讨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隐喻的含义,进而揭示其诗歌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43.
正维卡:这一刻,我做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书桌前,听着小娟版本的《爱的箴言》,开始想写一点什么东西。是的,此刻与世无争,我感到安宁。我不由得又一次想起了少年时候热爱的作家写过:"我说人生啊,如果尝过一回痛快淋漓的风景,写过一篇杜鹃啼血的文章,与一个赏心悦目的人错肩,也就够了。"若是这样,那么人生海海,遇到一个赏心悦目的人,与之并肩同路,并许下诺言,不论实现与否,大概都已是万幸。而在这个  相似文献   
244.
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其独特的笔锋为后人留下了1 775首富有独创性的诗歌,写出了女性对自然、爱情、死亡等方面的独特感受。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诗人李清照,以其婉约而不失豪放的风格叙述着人间甘苦。两位女诗人在不同的国度里通过诗歌寄予了女性共同的认知与体验。笔者欲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两位女诗人诗歌中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进行比照分析,为其诗歌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45.
狄金森诗歌中的性别意象主要包括女性身体、珠宝、女性服装、疑问句、女性叙述者、花草、河流、小船等,展现的是诗人作为女性和女性作家被忽略的一种身份。性别意象是男权社会的产物,也是宗教压抑的结果。因此。可以说狄金森诗歌中的女性意象折射出19世纪美国的历史、文化、政治、法律和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246.
艾米莉·狄金森和李清照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她们的诗词历经数代仍然广为传诵。虽相距甚远,各自为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她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本文拟就这两位杰出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进行比较探讨,在互为参照系的比较中,研究她们诗歌创作风格中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247.
许佳 《海外英语》2012,(15):193-194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我们根据诗歌意象的具象内容,把意象分为比喻意象,写实意象及象征意象。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就大量地采用了意象这一手法。该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作品揭示出其中的象征性意象的内涵,从而展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48.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女诗人,有"白衣修女"之称。在其默默无闻的一生中,创作了1700多首诗歌,其中的500多首以死亡为主体,更多的诗歌主题关乎到爱情和永恒。本论文旨在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进行解读,以寻求其理想的爱情,对死亡的超然认识以及所追求的超现实化的永恒。  相似文献   
249.
狄金森一生闭门幽居 ,与自然为伍 ,创作了大量以自然为题材的诗篇。通过分析她的部分自然诗作 ,发现其自然诗中有着超验主义的回响 ,表达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及自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但同时又有着与其迥然不同的独特见解 ,即揭示出了大自然残忍、冷酷的一面。  相似文献   
250.
语言的异化是诗歌创造力和美感的源泉。狄金森诗歌的语言异化可以分为形式变异和逻辑变异两大类。她的看似怪诞的语言实际上是她语言创新的来源,有助于把信息前景化、揭示深刻的道理、刷新读者对事物的惯常思考以及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审美过程得以纵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