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篇
教育   388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出版参考》2012,(24):26
正本刊讯8月18日,商务印书馆新书《夭折的记忆》首发式在上海举行。该书作者吴亮亲临现场,与陈村、孙良、孙甘露、李天纲、严搏非一起,围绕"时间与记忆"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该书由《八十年代琐记》和《九十年代小纪事》两部分组成。全书三百多个人物,七十多个地点,九十多个美食和餐厅,四十余张珍贵的老照片,九十多段以"一次"为题、富有韵感的文字,是作者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作和生活的记忆,也是他与文艺界的同行们,如陈村、王安忆、顾城、孙良、孙甘露、萧海春等交往的故事。《夭折的记忆》是吴亮亲身经历的私人记忆,他秉承零度写作的原则,想  相似文献   
62.
63.
[对话]你觉得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首先我声明啊,我离成功的距离,和地球到月球差不多远。我只能说说写好作文的一点体会。天赋的因素应该还是有的,比如老爸是学文史的,略懂一点文学和美术,这是不是有点儿遗传呢?  相似文献   
64.
王安忆对鲁迅的敬仰和推崇表现在创作手法和创作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上:在小说的选材、主题的挖掘开拓上,王安忆秉承了鲁迅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原则.成功地创作了都市、农村、知青题材的作品,她笔下塑造的底层小人物、妇女形象十分典型,呈现出深邃之美.另外,在小说创作方法上,王安忆还沿用了鲁迅惯用的心理描写和白描的创作手法,从而形成了小说鲜活、逼真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5.
展现上海新时期三十年“文学巅峰”的大型文学丛书“白玉兰文学丛书”日前由东方出皈中心推出,担纲丛书主编的王安忆,在序言中首度自评其入选代表作《长恨歌》的三部曲写怍。在序言中,她这样写道,“本人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可说迎头赶上风潮,  相似文献   
66.
《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我想,什么才是不变的呢?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相对永恒呢?什么值得我们用尽心思去看去想去琢磨呢?王琦瑶这个女人光华的一生讲述了许多,生动贴切,那大上海曾经风云一时的女人,经历了上海小姐——名嫒——大人物的偏室。其实她的一生只在那一时闪了些许光芒,但这些却耀了她一生,让这光的余辉照亮了她的背影和生活的地方,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67.
图书推荐     
流行文化和电视自诞生以来,就被指控是可憎又盲目的偷窥狂,是群众心灵的一种足以让入被催眠的强度,被投射回自身的疯狂表现。因此,窥视文化就是:一群失去联结、彼此陌生的观众,蜷缩在自己的黑暗住所,不安地等待真相时刻。(《我爱偷窥:为何爱上自我暴露和窥视他人》,[加拿大]霍尔·涅兹维奇著,黄玉华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1月)  相似文献   
68.
我不称那里为家,只管它叫那里。在我稚嫩的记忆里,那个叫紫泥的小镇很大,很安宁。小路七绕八弯,似乎总也走不完。走过那座新建的大桥,顺着石板路直走,再转过几道弯,可以瞅见一小片湿地。奶奶牵着我的手走过鹅卵石小路,湿地边缘种着比我还高的茭白。风吹得茭白叶子如波澜般起伏,错落有致。路边  相似文献   
69.
着重从作家情感与小说叙事的演变角度,来探讨、研究王安忆20年来小说创作的变迁,并把它大致归纳为"自我向他者"、"外部向内部"、"广度向深度"、"外视角向内视角"这四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7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王安忆以优秀多产的创作实绩为我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一系列堪称经典的作品。然而在当今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背景下,人们往往拘泥于其作品的外在面貌、形态,将其作品特征简单地归于"女性写作"、"上海风情"、"怀旧"或者"引领潮流"等,而忽视故事里所要真正表达的关于人物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她的作品既表现了时代巨变浪潮中知识精英面对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思考、困惑及其精神之塔由倾斜到重整的艰难过程,也描绘出普通大众在庸常生活中对生存信仰和未来希望的执着追求,从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标本,见证历史而启示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