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逆伦理称谓是极具表现力的称谓之一。属于语言应用中“得体”的范畴。这种称谓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憎恶、无奈、痛心、溺爱、尊敬或是某种复杂的感情而采用的违反人类通常的伦理的称谓。例如:  相似文献   
22.
李挺 《收藏》2011,(10):110-111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最珍爱的艺术品为3件稀世珍宝,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三希堂也由此得名。其中《快雪时晴帖》、《伯远帖》都是书札。《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张侯的一封信,《伯远帖》是王珣写给堂弟伯远的一通书函,  相似文献   
23.
"羲之爱鹅"的故事流传已久,后世读者大都沿袭陈后山、包世臣之说,认为王羲之从鹅的曲颈、婉转深悟书法执笔与运笔姿态。本文从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活动服食丹药和鹅肉之药用功效之关系,得出羲之爱鹅传说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24.
永欣寺始建于梁陈时(502 589),原址在湖州青塘门外,宋以后曾改名永福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后废圮。陈隋间,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曾在永欣寺习字数十年。他书写的《真草千字文》,书体法度严谨,笔力遒劲,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唐宋以来,初学书法者常以此作为临摹范本。所以,永欣寺不同于一般寺院,为海内外史学家所重视,在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25.
<正>备课《兰亭集序》前,我反复诵读着这一篇文章,一种原发的阅读感受引起我的注意。历来我们习惯把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概括为乐——痛——悲,将最后一段的今昔一契解读为"千古同悲",以时间的纵横跨度将情感进一步升华为人生终期于尽的痛感。然而,当我们一遍遍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似乎总不至于"满纸辛酸泪",反倒会有一种清朗开阔的阅  相似文献   
26.
二王《杂帖》中的人称代词系统与上古汉语及中古时期其它的文献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相当简单。它的第一人称代词只有“吾”,第二人称代词只有“汝”,第三人称代词只有“其”和“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固是由于地域和方言的不同。《杂帖》只有一套“吾、汝”对称法说明这是从上古延续下来的鲁方言中固有的一种人称表示形式,在魏晋时期它仍在口语中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27.
初国卿 《文化学刊》2012,(6):189-191
暑热倦怠,拿出王羲之的《兰亭序》来看。此《兰亭序》为"坚净居丛帖"之《清乾隆内府摹刻落水兰亭并跋》。"坚净居丛帖"数种原本为启功所藏,北师大出版社的影印本精良考究,几与原拓相仿。每临习一过都要想一想这帖名中的"落水"二字,其中所包蕴的前尘影事一件件尤为让人感叹。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聚会“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在诗卷前写下一篇序言,即《兰亭序》。传说这篇手稿原迹已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殉葬品,埋人昭陵,后世仅有摹本和刻本流传。摹刻本有多种,其中摹本以冯承素的“神龙本”为佳,刻本以“定武本”最著名。  相似文献   
28.
“石发”是五石散中毒引起的一系列药源性疾病,它和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患病作家们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石发”情形的描写,这种创作行为丰富了疾病文学的题材,拓展了文学表现世俗生活的疆域;“石发”深刻影响了患病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影响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表现为略带病态的审美心理、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和疏离政治、养生全身的思想旨趣。  相似文献   
29.
王羲之不仅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在世界艺术史上无疑也是最重要的一位书法家,但是关于他的生卒年,历来争议不绝,存在种种说法,所以在学术界引用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混乱。参考前人研究,依照《晋书》、《世说新语》、王羲之的墨迹古籍以及王羲之同时代的名人活动史料,笔者认为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说法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30.
四十年以前,郭沫若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文物>1965年第6期,<光明日报>1965年6月10日、11日),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惊世骇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