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95篇
科学研究   18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谭艳超 《今日科苑》2009,(16):150-150
作者通过对草原狼的深入描写,引领读者进入一个令人神往的草原世界。文化背景、风情文化的差异引出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态环境的质疑。学识和文学能力奇妙地结合使这部长篇小说成为备受争议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62.
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而产生的种种利益与诱惑,我国一般个人把高等教育看作是成才的唯一渠道,认为只要投入了就会有收益,对高等教育投资意愿较高,然而现实中个人应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进行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63.
在坚持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基础上,从演奏好整首乐曲的角度着手,通过分析和演绎长笛经典曲目为例,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丰富的内涵;在音乐的结构、处理、演绎风格等多方位全面着手,将长笛音乐的表现技巧和演奏的规范化、条理化,同理性的逻辑思维相互结合起来。从理论分析入手细致完成乐谱要求,再进行感性处理,从而使得演奏效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高尚趣味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慢慢地挖掘和品味出音乐艺术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64.
以面向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企业为背景,针对企业废旧资源管理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鞍钢实业集团的部分经验和理性分析,提出了基于"企业利益"、"社会影响"和"开发能力"三方面分类进行开发的27种对策,并以锌渣的回收提纯项目为例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65.
对网络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教学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及的强大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等特点.但网络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重视传递情感,提高学生自控能力,采用混合学习.  相似文献   
66.
对“差生”教育的研究 ,历史尽管久远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对“差生”的教育实践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可喜的 ,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我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出现的一些失误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一、判断的失误在“差生”的教育中 ,判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判断是制定教育对策的基础和前提。对“差生”的判断要找出“病症”和形成的原因 ,只有“病症”和原因找准了 ,才能“对症下药”。有时我们对一些“差生”实施教育收效…  相似文献   
67.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文章从体制,课程和教学三个层面,以及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等三个维度,论述了校企合作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并对校企合作模式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68.
平面几何推理论证的学习疑难集中体现于探究证明思路的辅助线过程.数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去发现辅助线,随着教学的步步深入,最可取的无疑是带领学生理性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探究平面几何命题证明中辅助线方法的技能技巧:寻找图形相关要素的"替身"、建立条件与条件及条件与结论之间关系的"中介",从而帮助学生自己得到平面几何命题证明中需要的辅助线,体会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69.
法治与创新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两条基本途径.文章从法的产生、发展过程考察法与创新的关系,通过对法与创新的理性分析认为法与创新各自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病,应当保持两者之间动态的平衡,同时提出解决两者弊病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创新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0.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批评方法的早期探索与尝试。刘勰认为文学批评中的误区大都是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然而,对文学鉴赏批评的非理性、非对象化特点的认识,又使其批评方法走向直观感悟与理性分析的融合。《知音》篇揭示了刘勰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探索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